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23 14:55:22
這筆資金規模很大,而且并非流動性很強的純投機性資金,不可能一兩個月就能流出樓市。
每經編輯 吳若凡
自國慶節前后,樓市調控新政襲入全國多城,樓市溫度逐漸有所減弱。
一時間,樓市與股市的資金“蹺蹺板效應”又被瘋傳,股市上的一些所謂的“敏感人士”也開始發表言論,認為調控創造了機會,樓市資金將向股市流動了。
但資金從樓市撤出,就一定會進入股市嗎?
誰說不是樓市就是股市!
且不說樓市,當今雖然還是資產荒階段,但可投資的領域也不止股市。
銀行理財作為今年較穩健的投資方式,不少理財分析師都認為,在資產配置上,適宜購買中長期理財產品,提前鎖定高收益,是目前最優的策略配置。
此外,“2016年普通投資者的大類資產配置,應該有50%配置在貨幣基金、債券基金、黃金資產等相對回報穩定的品種上,以減少組合的風險。”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建議。
所以,資金從股市溢出,就一定流入股市的理論本身就不太成立。更何況,調控之下資金真的就能立即從樓市流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貨幣供應量M1增長率超25%,而過去幾年這一數值僅在15%左右,只有2009年“4萬億”政策落地的時候,M1增長率超出過30%。
而從貸款的結構來看,1-8月企業貸款下降了13%,個人居民中長期貸款卻大幅增長了90%(個人中長期貸款在全部貸款的占比從22%增長到了40%)。
很顯然,增加的貨幣都通過個人購房貸款進入到了樓市。這筆資金規模很大,而且并非流動性很強的純投機性資金,不可能一兩個月就能流出樓市。
樓市正在“亮劍”
即使放在調控的背景下,部分城市的住宅市場受抑制,但商業地產并未受調控影響。
相反,福建、四川、昆明等地都出臺了“商改住”的相關政策,福建的政策中,還充分鼓勵購買商業辦公用房——“凡購買五城區新建商業辦公房地產的,由財政按所繳契稅等額給予補貼”。
實際上,這和商業地產的大庫存現狀有關。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國商業辦公用房待售面積達到1.55億平,同比增長22.2%;全國不少城市商業辦公用房可售周期已達50個月左右。
去庫存是當前房地產市場調控的主要任務,化解商業地產的庫存、鼓勵資金流入商業地產,似乎大勢所趨。
種種跡象表明,商業地產的機遇似乎再次來臨。
但一直以來,商業地產由于投資大、回報周期長、資金依賴度大大高過住宅,目前國內很多開發商的融資模式又較為單一、模式傳統。
“所以現在商業地產的大庫存、低周期現狀,不是因為潛力不夠,而是結構和方式的問題。一些二三線城市商業供應過剩,其實是一種市場博弈,即城鎮化升級、生活圈外溢產生的實際需求,它們釋放的速度,遠低于項目入市的節奏。”某商業地產資深人士告訴邦地產。
開發商想要在這一次機遇期大舉擴張,就必須減少資金沉淀,保障充裕的現金流,比如更新模式,提供資產證券化平臺來轉化存量地產,但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在于,引入個人投資者,即通過類似REITs或AMBS等可交易可流通的金融產品進行權益的轉化。
采用“輕資產”,也是靈活盤整存量資產的很好方式,但這需要企業具備全產業鏈的優勢,在開發管理資金等各方面都有運作能力。
“就拿紅星美凱龍來說,這個本質上的輕資產商業地產商,2015年委管商場平均出租率在92.7%,毛利率在74.4%,這無論是在家居行業還是地產行業,都算不錯了。”
上述人士指出,紅星在地產環節提供“輸出地塊選址評估、掛牌條件商談、項目規劃設計建造、開業”的過程管理輸出;有全程參與項目開發和后期運營管理的產業鏈條;也具備一定資產運營能力,能找到更多合作方,嘗試整租、基金收購、委托管理等合作方式。這是使紅星能在商業地產領域快速擴散,能介入商業存量盤活的前提。
某跨國基金公司高管就直言,目前國內像紅星美凱龍、奧特萊斯砂之船等一些特色的商業地產公司越來越多,它們進行的一些PE,四十年給LP帶來的回報率大概在25%LR,高于中國地產投資回報率平均數。
可見,在運作端,更多開發商已經探索出合適的更新模式。伴隨需求端,政府對商業地產去庫存的鼓勵,供應端政策層面給予了控制和調整,商業地產的結構性過剩,無疑會加速消化,這正是中國商業地產的長期價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