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05 22:21:13
現在的中介經紀人,他可以掌握你的鑰匙、手機號、身份證號,甚至還知道更多…那該怎么辦?
每經編輯 吳若凡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去年6月,上海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綁票案件,某中介公司經紀人員伙同他人將浦東一戶人家綁架,將他們持續囚禁了21小時,并索要贖金百萬。不過最后,因為女主人冷靜機智,配合警方拯救了一家人。
我的天,這年頭,中介都干起了綁票!?
據報道,是因為該案受害者,曾經在這家中介公司掛牌過房子,一來二去,經紀人對這戶人家的情況可謂了如指掌,而這就可能是這個經紀人能夠成功將一家人綁票的重要原因!
現在的中介經紀人,他可以掌握你家空房子的鑰匙,知道你的手機號、身份證號,甚至還知道你家有幾個人、幾套房、你每個月的收入、銀行存款金額…
這些想起來就不明覺厲!經紀人簡直就像房地產行業的“斯諾登”,甚至他們比那位美國特工還更恐怖。
一次買房,可能讓你全家信息被泄露
上面那個雖然是一例極端個案,但我們要注意,受害人是在經過房產交易之后,自己和家庭信息被全部泄露的。無論是自己告知中介,還是在交易過程中,中介有意無意得到了信息,但不可忽視的是,一場房屋買賣,就可能讓你和家人的財產信息、私人信息被“公諸于眾”,你會感覺自己簡直就像個“透明人”。
一定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困擾:剛買了新房,電話就被各行各業的人“打爆”,而且重點是,你跟他們八竿子打不到一塊。
一般而言,通訊公司、銀行、保險公司、快遞公司、房產公司、中介公司、教育機構、培訓機構等等都容易掌握到個人信息,這些“信息大戶”手上的數據,則是一些投資公司、裝修公司、服務公司眼中的“香餑餑”。
由此,一條非法收集、泄露、售賣、使用公民個人信息的“地下產業鏈”已經形成。特別是在房地產領域,你覺得很重要的個人信息,可能在交易鏈中只值一毛錢(甚至更低),而且因為他們的操作的違法的,你的信息根本無法得到法律保護。
截至7月,全國公安機關就已累計查破刑事案件75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900余名,繳獲信息230余億條,清理違法有害信息35.2萬余條,關停網站、欄目610余個。
中國互聯網協會數據顯示,近一年時間,國內6.88億網民因垃圾短信、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經濟損失估算達915億元。
故事就太多了,比如8月19日山東省臨沂市高考錄取新生徐玉玉被犯罪嫌疑人以發放助學金的名義,實施電信詐騙,騙走9900元也是因為考生信息的泄露。
再比如,近日深圳警方對9家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發送信息干擾正常生活的企業相關人員進行了刑事、治安拘留,并關停了200余個騷擾電話,警方在現場發現了十幾個小區的詳細業主資料。
解決的辦法:嚴厲打擊+自我保護
怎樣將危害降到最低?
邦地產建議,有交易需求的人,首先要有“簽協議”的意識,在交易全過程要和相關單位簽訂“保密協議”,保護你的資產信息。
注意,也要和開發商簽訂協議,因為只要你是通過開發商辦貸款,只要復印一下,你的所有信息就可能被盜走。有條件的,可以備一部單獨電話,交易完成之后就不用了;辦完手續之后要把復印件銷毀,以避免資料泄露。
當然,有時候還是防不勝防,畢竟在這個連希拉里的郵件都能泄露的時代,要想你的個人信息完全安全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作為普通人,能夠動用的手段也非常有限。所以,邦地產覺得更重要的,國家還是要出臺相應法律法規,防止信息泄露,同時加大對這些犯罪分子的嚴打。
如果各地的住房保障部門、銀監局包括相關行業協會,能在這次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的同時,對那些惡意泄露個人信息的從業人員和機構,進行嚴厲的處罰。同時就購房個人隱私信息,出臺相關保密條例。如果發現有開發商、中介或銀行及從業人員存在故意泄露客戶隱私,謀求商業利益,輕則罰款,重則吊銷經營許可,終身禁止進入房地產中介、代理、貸款等服務領域。
總之,希望國家出面,從重從嚴打擊。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邦地產立場。
希望此文能對您有所幫助,更多問題可以加入邦地產粉絲群交流。(關注微信公眾號“邦地產”Real-estate-circle,回復“粉絲群”加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