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6-11-09 13:37:59
蘊釀一年之久的《電影產業促進法》終于出臺,電影行業將徹底改變“無法可依”的現象。
原標題:《電影法》正式出臺 偷票房首次入法 違規影院將面臨停業整頓
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影視行業處于初級階段,漫天要價、隨性而為的事情比比皆是,貿然結合金融手段,風險無法把控
蘊釀一年之久的《電影產業促進法》(以下簡稱:《電影法》)終于出臺,電影行業將徹底改變“無法可依”的現象。
北京天江律師事務所律師焦景收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內容上來看,《電影法》顯然是一部具有較強行政色彩的法律,而對于生活中常出現的因電影制品引發的法律糾紛,除了行政主管部門的處罰之外,并沒有規定其他具體法律措施,《電影法》并不能直接用來解決電影行業中常常可能涉及到的知識產權類侵權糾紛。“可以說,《電影法》的出臺,豐富了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內容,通過加強對電影制作、拍攝、放映等方面的事前監管,從一定程度上減少電影行業領域內可能出現知識產權侵權的可能性,并且配合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等傳統知識產權法體系,一同構筑了我國未來文化領域知識產權立法的新趨勢”。
不過,也有電影行業從業人員提出質疑,認為《電影法》出臺的意義本身,大于法規實際內容。
偷票房被定性違法
11月7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以146票贊成、1票反對、8票棄權,表決通過《電影法》。據了解,《電影法》將于明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與此同時,實施多年的《電影管理條例》將依據《電影法》進一步修訂完善。
焦景收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向社會公布草案到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通過,《電影法》歷時一年多的時間,可以說本法的通過是在充分結合我國電影產業發展定位和電影產業保護的基礎上做出的一個具有指導性的文化領域內的立法。“其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從電影的制作、拍攝、放映、審核到電影參展、后期保護、融資支持,再到對演員、電影院放映的要求等均做出來了明確的規定。”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法》對“偷票房”行為做出了明確的處罰規定,根據《電影法》第四十九條,電影院未如實統計銷售收入的,由縣級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情節特別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許可證。此外,電影院在向觀眾明示的電影開始放映時間之后至電影放映結束前放映廣告的,由縣級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電影市場蓬勃發展,“偷票房”情況嚴重,已經成為整個行業的毒瘤,對電影市場整體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對此,電影主管部門表示,將針對此類情況做出嚴厲處罰。2015年以來,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通過曝光臺,陸續曝光了12批共計72家嚴重違規電影院,并對其中22家影院違規行為處理決定進行了通報。
盡管行業主管部門積極監管,但是面對利益誘惑,“偷票房”的行為仍屢禁不止。今年,由博納影院主投的《所以和黑粉結婚了》被曝偷票房,當時,博納影業發行總經理劉歌曾公開發布《致偷票房影院的一封公開信》,表明博納影業將嚴打偷票房行為的決心。
對于此次《電影法》明確指出偷票房屬于違法行為,劉歌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小偷行為恐怕難以杜絕,“我們有公檢法機關,也有刑法、各種法律,但是小偷詐騙也沒停過吧。”
鼓勵影視公司融資擔保
另一方面,對于中小型影視公司融資難的問題,《電影法》也有涉及。
《電影法》第四十條規定,“國家鼓勵金融機構對從事電影活動以及改善電影基礎設施提供融資服務,依法開展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質押業務,并在信貸等方面支持電影產業發展;國家鼓勵保險機構依法開發適應電影產業發展需要的保險產品;國家鼓勵融資擔保機構依法對電影產業提供融資擔保,通過再擔保、聯合擔保以及擔保與保險相結合等方式分散風險;對國務院電影主管部門依照本法規定公告的電影的攝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利率。”
一直以來,資金流都是中國影視公司的面臨的最大挑戰,影視作品制作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而大部分民營電視劇制作機構受到資金方面的限制。
“首先,由于我國電視劇行業特有的經營模式決定了國內大部分民營電視劇制作機構以輕資產特征來運營。大多數制作機構缺乏房屋、土地使用權、機械設備等抵押物,很難以企業信用或者資產抵押等形式獲得銀行貸款。其次,大多數民營制作機構盈利能力不強,無法通過自身經營獲得充足自有資金,而且許多制作機構缺乏籌資渠道,無法有效地引入和利用外部資金。因此,資金瓶頸的限制可能迫使民營制作機構減少資金投入或者壓縮制作成本,從而直接影響制作水準和產品質量,對于電視劇行業的發展起到負面作用。”剛剛買房的唐人影視明確指出。
但是,有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內鼓勵影視金融相結合并不現實,“在國內,影視很難涉及到金融、保險,因為金融體系需要嚴格的把控,有各種機構、部門在監管,但是影視行業還屬于一片散沙的初級階段,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綜藝、藝人經紀,都沒有一個機構進行把控,漫天要價、隨性而為的事情比比皆是,行業無序導致影視與金融徹底無緣。所以,在我看來,法律提出鼓勵影視金融相結合,其意義在于表態,對于實際操作影響不大。”
《電影法》配套規制亟待出臺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萬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距新法實施僅余數月,尚有以下未定事宜亟需配套規制釋疑。
其一,不僅是電影條例,諸多下位法,亟需符合新法要求。修訂地方多處,擇其一二表述,影響范圍較大的是原“十條底線”,新法第十六修訂為“新八條”,但內容不減反增,較之前“十條底線“更為明晰。
其二,新法所涉行業規范,提及職業操守等事宜,以目前國內實務判斷,有關行業規則在新法原則下如何制定與施行,且為市場所接受,對于行業協會而言非屬易事。
其三,新法中的專家體系、評估體系、標示體系的建立,雖有部分基礎工作早已完成,但“曲高和寡”,仍需依新法原則調適,某些問題積重之勢將使新舉措出臺周期加大。
其四,新法中區縣一級涉及罰款的執法權力度加大,有關文化產業資金金額龐大,有關財政補貼范圍更廣,要盡量規避風險。
其五,有關捐贈、資助、稅收優惠、保險、擔保、金融、土地的條規,需相關部門新定或修訂已有規制,否則新法無以落地。
電影產業促進法對于中國文化市場的助力不言而喻的,一個產業的興起得益于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已有諸多先例。但市場的良性發展與效率高低最終取決于新法的真正執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