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11 14:26:49
又到一年“雙11”,零點剛過,剁手族們就開始了一天的辛勤勞作,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成交額當然是噌噌上漲……52秒,10億!
6分58秒,100億!
凌晨1點,362億!
6:54分,超571億,打破2014年天貓雙11全天交易額紀錄!
有業內人士預計,今年天貓“雙11”成交額可望較去年增長40%,達到1300億元。
剁手過后,很多人已經在期盼著快遞小哥的身影。然而,你可能從未想過,在這場狂歡背后,留下的可能是快遞垃圾的“一地雞毛”。
一年快遞垃圾400多萬噸,膠帶繞地球425圈
圖片來源:東方IC
快遞產生的垃圾有多驚人,一組數字或許能給你直觀感受。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4年共消耗約140億張快遞運單、20億條編織袋、55.84億個塑料袋、21億個封套。
到了2015年,消耗快遞運單約207億枚、編織袋約31億條、塑料袋約82.68億個、封套約31.05億個、包裝箱約99.22億個、膠帶約169.85億米、內部緩沖物約29.77億個。這其中,僅膠帶總長度就可以繞地球赤道425圈,200億個包裹會產生包裝垃圾400多萬噸,這些海量包裝垃圾可以擺滿近20萬個足球場。
根據相關部門統計,到2020年全國的快遞總量將達到500億件,大約包含200億的塑料袋以及70億的氣泡袋,對環境產生更大的壓力。
快遞垃圾暴漲的背后與電商行業的“過度包裝”不無關系,有消費者只是買了一瓶乳液,但收到貨時,首先得撕開層層膠帶,打開快遞紙箱后拿出包裝商品的塑膠袋,再拿掉用膠帶包裹著的氣泡墊,最后才看到巴掌大小的玻璃瓶。
雖然這樣的包裝費錢、費力,但不少電商為了運輸安全,都是選擇“寧多勿少”。此外環保可降解的包裝物料價格較高,出于成本考慮,不少電商和快遞企業的外包裝還在使用不可降解材料。
以快遞包裝中需要大量消耗的膠帶為例,目前絕大多數快遞包裹都是用不可降解膠帶,而非環保可降解的牛皮紙膠帶。中新社記者調查發現,一捆全長約265米、寬6厘米的普通膠帶,在網上的批發售價約為10元左右,而購買同樣規格和長度的牛皮紙膠帶價格接近40元,這樣懸殊的差距自然令環保包裝材料難以受到青睞。
1噸廢紙回爐只能生產0.8噸再生紙
圖片來源:東方IC
事實上,無論是被當廢品賣掉,還是直接扔進垃圾桶,快遞包裝垃圾的最后歸宿都是一樣的。大多數紙盒紙箱都被送進造紙廠,搗碎揉爛,成為制造新紙品的原料。
然而這樣就能不造成浪費和污染嗎?據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估算,每1噸廢紙回爐化漿能生產0.8噸的再生好紙。由此設想,1噸可重復利用多次的紙盒紙箱,如果用一次就扔掉,即使能100%回收紙漿,最后也只能得到0.8噸的新紙盒紙箱;剩余0.2噸的缺口,仍要靠砍樹伐木來解決。此外,生產過程中還會消耗煤、電等能源,對水、大氣等環境也會造成新污染。更不用說,還有大量塑料膠帶和氣泡膜無法回收利用,往往都是被焚燒或填埋處理,帶來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
人民日報記者咨詢得知,從快遞公司購買一個長寬各一尺、高約半尺的全新紙箱,大概需要5—6元;而這樣的紙箱往往只有三四兩重,賣廢品還不夠一毛錢。這個價差里面,自然包括再生產過程中巨大的資源成本投入。對于品相和質量較好的紙箱,一位接受采訪的向阿姨也感到惋惜,“這么新的,如果經過再加工確實有點浪費資源了。說白了,這就不是廢品,還能繼續用。”
然而消費者大多不愿意賣家用二次使用的包裝。也有消費者表示,如果包裝二次使用,比較擔心印有個人信息的快遞單據會泄露隱私。國際先驅導報曾報道稱,有少數電商試水快遞包裝回收業務,但是響應的消費者占比不到20%。
綠色快遞有多難?
圖片來源:東方IC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去年(2015年)雙十一前后,中國郵政總局局長馬軍勝偕同馬云“探班”各大物流公司,特別提到,要注意包裝材料的環保性,比如接下來包裝上的膠帶紙、塑料包裹要考慮使用可降解材料。
在2016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議上,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再次表示,2016年將開展綠色包裝試點工程,倡導適度包裝,試點環保包裝材料應用和分類回收處理。
但無論是試點綠色包裝材料,還是適度包裝和分類回收處理,在實際操作中都存在著不小的難度。
首先來看環保包裝材料:目前快遞行業看上去一片繁榮景象,實際上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使用環保包裝材料,意味著快遞企業要為此支付更高成本,推廣難度可想而知。而且快遞行業的環保包裝標準和監管措施的不完善,進一步加大了環保包裝材料的推廣難度。
再看適度包裝:與環保包裝材料一樣,電商和快遞商很難掌握適度包裝的尺度。另外,面對屢禁不止的暴力分揀、野蠻裝卸,以及運輸過程快遞間的擠壓,為了讓貨物完好無損地送至客戶手中,電商和快遞商對快件里三層、外三層的包裝,也確實是不得已而為之。
最后來說說分類回收處理:推動快遞包裝的二次回收利用,無疑是一個有效的手段。但是這項舉措的實施也非一件易事。這從各地實施的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中可見一斑。
中山大學環境與生態研究院院長楊中藝認為,政府可出臺激勵政策,給予企業一些補貼,同時從立法、監管和市場等方面建立全環節的責任制,讓包括快遞企業在內的整個產業鏈條都擔負起責任。同時,市民也要樹立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更為廣泛的宣傳教育,讓居民在家中做到垃圾分類,并完善配套設施,實現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網
國際先驅導報、每日經濟新聞等
| 本文轉自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