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14 09:25:00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從2006年7月1日實施以來,交強險的經營主體從26家擴容至60家,累計承保虧損538億元。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袁園
日前,保監會披露的2015年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以下簡稱交強險)經營數據。數據顯示,60家險企交強險經營利潤合計44億元,經營利潤率3%,創下交強險經營以來的新高。
自2006年7月1日實施以來,交強險制度運行已滿10年。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交強險的經營主體在不斷擴容,但虧損也成為了交強險每年數據披露時出現的常態,雖然2013年開始交強險實現盈虧基本平衡,但以“不盈不虧”為經營原則的交強險歷年來累計虧損巨大。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從2006年7月1日實施以來,交強險的經營主體從26家擴容至60家,累計承保虧損538億元。業內人士認為,交強險虧損多是因為前端政府定價、后端市場經營的經營模式制約所致,但相關部門也在積極推動和完善交強險制度,以提升交強險的管理水平和服務。
某中小型財險內部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商業車險和交強險是分不開的,雖然交強險可能會帶來虧損,但是交強險之外的商業車險,如三責險等卻會給險企帶來經營收益,這是保險公司開拓車險市場的重點。
平均承保利潤率為-6.4%
保監會數據顯示,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各經營交強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共承保機動車1.84億輛次,交強險保費收入1571億元;賠付成本1081億元,增提未到期責任準備金72億元,各項經營費用467億元(含營業稅88億元,救助基金21億元)。得益于2015年資本市場的良好表現,交強險在2015年投資收益率達到6.2%。承保虧損49億元,投資收益93億元,經營盈利44億元。
雖然借助投資收益,交強險投資實現盈利,但這仍難掩承保虧損的現狀。數據顯示,2006年7月至2015年底,交強險累計承保虧損538億元,平均承保利潤率為-6.4%。具體到不同地區來看,近6年共有18個地區出現累計承保虧損,華東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綜合成本率甚至超過了115%。
雖然受益于過去10年4.1%的平均投資收益率,交強險的虧損幅度有所減小,但過去10年的累計虧損仍然達到了194億元,平均經營利潤率為-2.3%。
中保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現象主要還是歸因于交強險前端政府定價、后端市場經營的經營模式制約所致。具體來看,交強險的費率厘定主要由政府主導,采用一類一價即家用轎車一個價格、摩托車一個價格、運輸車輛一個價格的模式,而這與當前商業車險一車一價的趨勢明顯背離,最終導致公司在承保上的風險無法用相應的費率來體現。
同時,由于交強險是政府主導的強制性險種,因此無論車輛在上年風險多高,保險公司都無法拒保,而由此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經營結果只能由保險公司承擔,也就意味著保險公司面對高風險客戶只能承擔虧損的結果。
“2015年交強險綜合成本率繼續下降,因交強險長期經營虧損而產生的風險得到緩解。”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調研和總結,深入了解交強險實際運行情況,推進交強險制度進一步完善。同時積極采取措施著力解決交強險經營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升交強險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險企積極介入交強險有玄機
雖然交強險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但是經營交強險的保險公司數量卻有增無減,市場主體不斷擴容。
保監會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會計年度結束后,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60家經營交強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出具了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交強險專題財務報告。這也意味著,截至2015年底,經營交強險的險企數量已達到60家。而2015年同期,國內財險機構的數量為73家,也就是說開展交強險業務的財險企業占比達到八成。
事實上,從交強險制度運行以來,其經營主體就在不斷擴容。《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保監會公開發布的數據發現,2008年會計年度結束后,僅有26家財產保險公司經營交強險。隨后,經營主體數量開始不斷增加:2010年有33家保險公司經營該業務;2011年有36家保險公司經營該業務;2012年有42家保險公司經營該業務;2013年有50家保險公司經營該業務。
“經營交強險可以幫助險企去切入車險市場,從而提供跟汽車相關的附加保險產品和后期服務。”前述中小型財險內部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商業車險和交強險是分不開的,雖然交強險可能會帶來虧損,但是交強險之外的商業車險,如三責險、不計免賠、車損險等卻會給險企帶來經營收益,這是保險公司開拓車險市場的重點。“畢竟不會有客戶在這個保險公司購買交強險,然后再去另一個保險公司購買其他商業車險。”
正因如此,險企對進入交強險市場十分積極,尤其是在今年交強險前置業務審批取消、險企進入交強險市場無門檻后,業內人士表示,交強險市場的服務和競爭必然會更加激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