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15 00:59:48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的網上購物平臺紛紛在原有基礎上推出新的保險產品,約40多種,其保障范圍和針對人群也各不相同,但都是圍繞購物流程而設計的,這些產品既具有個性化,同時兼顧保障性。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記者 袁園
不知從何時起,“雙11”成為了購物狂歡節,圍繞這個“節日”,也成就了一些企業和產品。就保險產品而言,讓人印象最深、第一時間想到的莫過于退貨運費險,這款產品作為“雙11”的“吉祥物”,已經成為每年保險業關注較多的焦點之一。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雙11”,退運險“一枝獨秀”的地位正在被打破。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的網上購物平臺紛紛在原有基礎上推出新的保險產品,約40多種,其保障范圍和針對人群也各不相同,但都是圍繞購物流程而設計的,這些產品既具有個性化,同時兼顧保障性。換句話說,圍繞“雙11”購物節而產生的保險產品正日趨多元化。
對此現象,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種結合購物共生的保險產品可有效解決消費者在購買環節發生的大部分問題,從而促成消費達成。
產品覆蓋質量、物流等環節
如今,“雙11”成交額突破千億的背后,消費保險的護航功不可沒。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雙11”鏈條上的保險產品更加多元化,險企提供的保險服務覆蓋了質量、物流、售后、價格以及信用等不同環節。
如螞蟻金服聯合9家保險公司推出五大類30個消費保險險種:質量保障類(如衣服褪色險、鞋子脫膠險、生鮮腐爛險等)、物流保障類(如退貨運費險,物流破損險)、售后保障類(如化妝品過敏險)、價格保障類(如保價險)、信用保障類(如訂單險)等。
京東商城則推出龜速運貨險、價保險、第三方賬戶安全險、瘦身險、交通全面保、延長保修、無理由退換、意外換新險等;此外,蘇寧電商“雙11”期間也推出了由蘇寧保險開發的“蘇寧延保”等。此類保險產品成為今年“雙11”的一大亮點,銷售數據也相當可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相關數據顯示,僅“雙11”當天,螞蟻金服平臺就銷售出6億筆保單,平均每分鐘41萬單,共計提供224億元保障金額;京東電商方面則有300萬用戶領取了送貨龜速險,同時涉及提升商家服務的電商保障險二次購買率提升60%。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雙11”受歡迎的保險產品并不是大眾所熟知的傳統保險、健康險或車險。如京東商城推出的龜速運貨險,其目的是為了保障電商平臺的物流時間。也就是說,消費者在11月11日當天在任何電商平臺上購物,如果發生訂單配送延遲,在保險責任范圍內,就可以獲得相應的賠償。京東金融保險業務負責人表示,其針對不同場景以及差異化的細分產品,給用戶設計同類不同種的各種商品,這樣用戶在購買的時候,就會體會到量身定做,量體裁衣的感受。
不只是上述產品,“雙11”期間的“奇葩”保險產品依然層出不窮。“今年‘雙11’期間,有一些聽起來有些奇特,甚至有些喜感的保險服務,比如物流破損險、衣服褪色險、鞋子脫膠險、化妝品過敏險、保價險等。”螞蟻金服保險事業群總裁尹銘說。
依托特定場景的產品料將增多
那么,這些聽起來很奇怪的保險產品為何會在“雙11”期間大放異彩,并讓消費者和商家安心購買呢?
“利用保險機制促進了消費達成,從價格、質量、物流等各環節提升消費體驗,化解售后糾紛,還提供意外損失后經濟補償的一類保險,都稱為消費保險。”螞蟻金服保險事業群總監梁越平表示,這些產品可以解決一些讓買家和賣家特別頭疼的問題。
例如尿不濕過敏險,由于很多消費者在購買尿不濕產品后,在給孩子使用的過程中會紅屁股,從而發生退貨、消費者投訴等糾紛,不僅給商家的盈利和信譽帶來問題,還影響消費者的購買體驗。該保險產品就是因此而生,目標人群是網上賣尿不濕商品的那些商家,這些難以定責的損失都由保險來覆蓋,商家并不會因為投訴率上升而影響店鋪信譽,同時降低客服壓力和人工成本,消費者更輕松便捷的處理售后問題。
“如果我的店鋪沒有打上保險的標簽,消費者就會沒完沒了的問:陶瓷在路上碎了怎么辦、剛買就降價怎么辦、大件家具要退貨誰付運費……現在一看有保險的標簽,都不問了,直接下單,最后因為各種原因要退、換、驗貨,我們也不用去扯是誰的責任,直接由保險賠付了。”一位家裝電商的負責人夏維君表示。
從上述情況不難看出,這些保險產品的誕生符合了當下電商購物場景的需求。
“保險的魅力不僅是賠錢,而在投保之前的情緒和投保之后的風險管理。”梁越平表示。
某保險業內人士在跟《每日經濟新聞》交流時表示,這種依托特定場景和中介平臺的保險產品肯定會越來越多,因為消費行為的多元化需要這些產品。同時,大數據技術也在完善,也給了這些產品的誕生提供了技術依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