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18 00:54:05
11月16日,力帆股份公告稱,公司擬將所持參股子公司安誠保險的1億股股份(占股本總額的2.4534%),按照每股1.70元價格轉讓給控股股東力帆控股,轉讓總價款為1.7億元,交易完成后,將不再持有安誠保險股份。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鄢銀嬋
◎每經記者 鄢銀嬋
力帆股份的一紙公告,再次將其押注“新能源”的決心表露無遺。
11月16日,力帆股份公告稱,公司擬將所持參股子公司安誠保險的1億股股份(占股本總額的2.4534%),按照每股1.70元價格轉讓給控股股東力帆控股,轉讓總價款為1.7億元,交易完成后,將不再持有安誠保險股份。
力帆股份董秘辦人士表示,此次剝離安誠保險符合戰略發展需要,能確保公司進一步集中資源發展新能源汽車業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力帆股份去年發布了新能源汽車戰略,提出在2020年前推出20款新能源汽車產品,并在當年實現新能源汽車50萬輛的累計銷量目標,押寶換電模式。
“換電模式在業內沒有先例,完全要靠力帆自身來推動,這不僅需要技術的投入,還需要大量的支撐前期租賃采購的費用,這對公司都是挑戰。”一不愿具名的汽車行業分析師表示,加上今年國家嚴查新能源騙補,力帆股份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戰略上對資金的渴求度比較高。
出售安誠保險股份
種種跡象顯示,力帆股份有意收縮自己的金融版圖。
資料顯示,安誠保險成立于2006年12月31日,注冊資本40.76億元,主要經營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短期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以及上述業務的再保險等業務。截至2016年6月30日,該公司資產總額75.94億元,2015年和2016年1~6月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6.94億元和17.7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05億元、513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2009年力帆股份以1億元入股安誠保險,此次交易扣除持股成本后預計可獲得投資收益約7000萬元,為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后凈利潤的20.4%。
事實上,今年以來,力帆股份在金融板塊的注意力已經明顯下降。2013年時,力帆股份董事長尹明善曾公開表示,將同重慶的民企合辦一家民營銀行,而在今年于重慶開業的西部首家民營銀行富民銀行股東名單中,卻未見力帆股份身影。
“富民銀行籌備期間,大家都以為力帆肯定是股東之一,最后出來的名單確實挺讓人意外。”重慶資本市場資深人士唐熙直言,力帆未參股的一個原因可能就在于其新能源戰略太燒錢。
“剝離安誠保險符合公司戰略發展需要,能確保公司進一步集中資源發展新能源汽車業務。”力帆股份董秘辦人士表示,此次股權轉讓所獲得的1.7億元,將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輸血”新能源
按照力帆股份去年發布的新能源戰略,其將在2020年前推出20款新能源汽車產品,并在當年實現新能源汽車50萬輛的累計銷量,同時在全國建換電能源站500座,支撐30萬輛的新能源車租賃規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2014年、2015年,力帆股份分別生產和銷售新能源汽車1.43萬輛、1.58萬輛,1.03萬輛、1.17萬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公司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形勢卻不夠樂觀。8月新能源汽車生產量僅13輛,同比下滑95.02%,銷售了142輛,同比下滑18.39%;9月的生產數量為99輛,同比下滑了45%,銷售了203輛,同比微增5.73%;10月的生產量為125輛,同比下滑了92.02%,銷售了230輛,同比下滑了76.17%。而截至10月末,公司全年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2707輛,同比大幅下降53.87%,累計銷售4654輛,同比增加了16.64%。
據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35.5萬輛,銷售33.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7.9%和82.2%
力帆股份董秘辦人士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今年來受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影響,現階段方向未明朗前,不敢大量生產。
“力帆的新能源戰略的關鍵點是換電模式,這和目前國內主流新能源汽車充電模式不同,完全需要依靠力帆自身推動,需要技術以及大量資金來支撐。”上述不愿具名的汽車行業分析師表示。
據公司2016年半年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力帆股份資產負債率達74.77%,在汽車同行業上市公司中處于較高水平;其于2015年便策劃的52億元定增方案,也在今年7月下調至28億元,但目前依然未獲得批文。
此外,11月1日,力帆股份首座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的集中式能源站在重慶兩江新區正式啟用。上述分析人士認為,未來隨著公司新能源戰略進一步展開,其對資金的需求度也會更高,剝離安誠保險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輸血”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