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07 23:54:31
早在2006年,麗水便開始了林權抵押貸款的探索。十年來,這場農村金融改革給麗水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7年低于全國農民平均水平的3869元增長到13635元,高于全國農民平均數近3000元。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施娜
每經記者 施娜 浙江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姚祥云
“(三年前)我是第一個在惠農擔保合作社貸款的。當時貸款很方便,晚上村長把材料搞好,電話打到銀行,第二天早上10萬元就貸來了”,浙江省麗水市花橋村村民馬上德說,“我拿山林抵押的,(用貸款)辦了一個木材加工廠,生意不錯,第一年就賺了10萬元,到現在已經賺了50多萬元了。這50萬元我準備拿30萬元出來投資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
在麗水,像馬上德這樣因為林權抵押貸款而發(fā)家致富的例子還有很多。截至今年10月末,麗水林權抵押貸款累計發(fā)放169.7億元,余額52.6億元,總量居浙江省第一。
2012年,麗水成為了全國第一個由央行批準的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地區(qū);2016年,麗水被國家林業(yè)局設立為全國集體林業(yè)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qū)。
事實上,早在2006年,麗水便開始了林權抵押貸款的探索。十年來,這場農村金融改革給麗水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7年低于全國農民平均水平的3869元增長到13635元,高于全國農民平均數近3000元。
而作為試點,麗水的任務除了要改善當地“三農需求大、融資難,城鄉(xiāng)差距大、普惠難”的問題,還要為全國其他地方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因此,麗水在林權的確權發(fā)證、價值評估、抵押登記、交易流轉、司法處置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建立相應的、一整套的機制體制。
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一棵棵活樹變“活錢”
麗水市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區(qū)市,全市林地面積2193萬畝(約占浙江省1/4),森林覆蓋率達80.79%,森林總蓄積量約為8000萬立方米(約占浙江省1/4)。
如果按照每畝山林價值1000元計算,理論上能夠盤活的資產總量超過210億元。但由于法律限制,農民的林地并沒有完整的物權,特別是不具備完整的所有權和擔保物權。因此,以往麗水的農民只能是“守著青山過窮日子”。
如何讓這一棵棵活樹變“活錢”,麗水開啟了林權抵押貸款的改革浪潮。
根據林權抵押貸款的特點,麗水設立了市、縣兩級林權管理中心、森林資源收儲中心(下設林權擔?;穑瑸榱謾嗟盅嘿J款提供擔保)、林權交易中心和森林資源調查評估機構的“三中心一機構”。
2009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財政部、銀監(jiān)會、保監(jiān)會、國家林業(yè)局等五部委通過了《關于做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林業(yè)發(fā)展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為全國全面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提供了制度上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指導。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末,全國金融機構林權抵押貸款余額為847億元。“林業(yè)是長線投資,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流動資金不足。”浙江興南林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駱美強表示。
得益于林權抵押貸款,該公司2008年從當地農業(yè)銀行獲得了1000萬元的貸款(后增加至2090萬元),并發(fā)展成為了“浙江省林業(yè)龍頭企業(yè)”。去年,該公司實現產值9100萬元,聯系附近農戶2600多戶、給農戶帶來了戶均1000元的收入增加。
創(chuàng)新村級互助擔保
2013年9月5日,龍泉市(麗水下屬縣市區(qū)之一)上垟鎮(zhèn)花橋村村民鄭自友在龍泉林業(yè)局林權管理中心領到首張龍泉乃至全國的林地經營權流轉證。根據相關規(guī)定,該證是林地流轉受讓方實現林權抵押、林木采伐和行政審批等事項的權益證明。
“以前村里貸款很困難,村民貸款5萬元以上,需要找夫妻擔保,(時常)老公愿意,老婆不愿意。再一個,(發(fā)生不良)處置也很困難。”鄭自友說。
對于金融機構而言,最擔心的莫過于產生不良貸款。2014年,麗水中院印發(fā)了《關于推進農村“三權”抵押工作提供司法保障的試行意見的通知》。但法律程序的實踐仍存在很多困難。
為此,麗水開始探索“林業(yè)部門轉移到村一級處置”的機制。2014年3月26日,龍泉市農村信用社上垟分社和上垟鎮(zhèn)花橋村合作,成立了全國第一家農村村級擔保組織“惠農擔保合作社”。
該擔保合作社由該村兩委委員、有積極性的村民自籌擔保資金60萬元(后增資至80萬元)設立,實行封閉式運行,農村信用社按最高不超過擔保金10倍額度向農戶發(fā)放貸款。
該村村民若有貸款需求,只需繳納擔保貸款金額的1.68%(年)作為手續(xù)費,以林權作為反擔保物即可,不用再找人擔保,同時還能享受一定的利率優(yōu)惠。更重要的是,對金融機構來說,如果出現不良,在二級市場上流轉較難的林權在村內較為容易實現流轉。
數據顯示,該擔保合作社至今累計為農戶發(fā)放貸款擔保230筆1838萬元,花橋村的貸款滿足率由不到50%提高到98%。
三年前,上述村民馬上德便是通過該村的擔保合作社獲得了一筆10萬元的貸款。隨后,他用這筆錢辦了一個木材加工廠,第一年賺了10萬元,第二年、第三年又分別賺了20萬元,到目前累計賺了50萬元。
“(以前)種香菇,自己就一兩萬元投資。”馬上德說。對于這50萬元,馬上德做了一個規(guī)劃:30萬元投資村里的生態(tài)農業(yè)項目,10萬元交給妻子打理,還有10萬元用來改善生活,買一部汽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除了村級互助擔保組織,麗水還配套推進財政出資、行業(yè)協會組建、商業(yè)性運作等“四級”擔保組織體系建設。
截至2016年10月末,麗水已組建財政性出資的涉農擔保組織3家,財政出資1.5億元;行業(yè)協會擔保組織9家;商業(yè)性擔保公司20家;已建立村級擔保組織170家,累計為農戶提供擔保8.2億元。
完善農村信用體系
長期以來,銀行和農戶信息不對稱、農村信用體系不健全等導致了銀行“難貸款”與農民“貸款難”的問題。
據了解,一個信貸員往返麗水市區(qū)到村子里,往往需要花費一天時間,費用在500元左右,而一筆貸款從提出貸款需求到發(fā)放,常常又需要跑上至少三趟。這種情況下,如果僅為個別農戶提供貸款且貸款金額不多,那么銀行的貸款成本則會很高。
另據調查測算,銀行在農村增設一家物理網點,一次性投入約60萬元,每年營運成本需要30萬元以上;若設置一個流動網點,每年成本需要20多萬元。并且由于農戶信用信息不健全,導致一些銀行不愿意放貸給農戶。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麗水市中心支行行長孔祖根表示,在市場化條件下,如何讓金融機構商業(yè)利益可持續(xù)的同時,又愿意為“三農”服務,很重要的前提是由各級地方政府搭建一系列平臺來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支付環(huán)境、信用環(huán)境、物理網點、法治環(huán)境等,從而降低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成本。
為此,麗水不斷深化以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xiāng)、信用縣“四信”建設為核心的信用體系建設。
2010年,麗水自主研發(fā)的第一代農村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市、縣兩級聯網的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
據悉,為建立該數據庫,當年相關部門抽調了1.73 萬名機關、鄉(xiāng)鎮(zhèn)和村干部組成3453個農戶信息采集小組、198個農戶信用評價小組和3個業(yè)務指導小組,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地毯式農戶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等級評價工作。這也讓麗水成為了全國第一個所有行政村完成農戶信用等級評級的地級市。
截至2016年10月末,該市已評定信用農戶41.3萬戶,其中,共有35.53萬信用農戶累計獲得386.32億元貸款;農戶信用信息更新率達到90%以上;成功創(chuàng)建905個信用村(社區(qū))、38個信用鄉(xiāng)(鎮(zhèn)、街道)、2個信用縣。
有了該數據庫,農戶便有了信用資產,從此“窮可貸”、“富可貸”。同時,金融機構依托該數據庫開展“整村批發(fā)”農戶貸款業(yè)務,不僅可以節(jié)省物理網點的建設成本,還簡化了貸前調查、資產評估等環(huán)節(jié)的工作,提高了貸款發(fā)放速度,有效拓展了農村市場。
2016年,麗水人行對第一代平臺進行全面升級,建立了一個涵蓋農村居民和農村經濟組織兩大主體,具備信息征集管理、信用評價應用、聯合激勵懲戒、風險監(jiān)測預警、信用綜合查詢、數據分析統計等六大功能的第二代農村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了基本信息、生產經營信息、資產負債信息、公用信用信息等四大類信息的全面整合共享。
截至2016年10月末,第二代平臺已經為46萬戶農村居民、19萬家農村經濟組織建立了信用檔案,占應建檔數的95%以上,采集了金融、市場監(jiān)管、安監(jiān)、環(huán)保、供排水、社保、農業(yè)、林業(yè)等近10個部門數據。
麗水模式成效顯現
11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了《關于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的意見》。其中,第十五條指出,“建立健全林權抵質押貸款制度,鼓勵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積極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業(yè)務,適度提高林權抵押率,推廣‘林權抵押+林權收儲+森林保險’貸款模式和‘企業(yè)申請、部門推薦、銀行審批’運行機制”。
據了解,目前麗水已經形成了以解決千家萬戶林農小額貸款需求為主的林農小額循環(huán)貸款,以解決林業(yè)企業(yè)和生產經營大戶的大額資金需求為主的林權直接抵押貸款,以解決林業(yè)龍頭企業(yè)、專業(yè)合作社和林業(yè)專業(yè)戶的融資需求為主的森林資源收儲中心擔保貸款,以及“林權+信用”、“林權+擔保”、林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生態(tài)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等7類林權抵押貸款產品。
截至2016年10月末,麗水林權抵押貸款累計發(fā)放169.7億元,余額52.6億元,總量居浙江省第一,惠及林農16.22萬戶。但這背后的不良貸款率僅為0.13%。
當農戶手中的資源變成優(yōu)質抵押資產、農戶成了信用優(yōu)良的優(yōu)質客戶,麗水出現了各大銀行爭相進入農村市場的新局面。
目前,麗水涉農金融機構參與面達100%,全市25家金融機構全部開辦了林權抵押貸款。
有了金融扶持,與2008年相比,麗水林業(yè)行業(yè)總產值增加了260億元,增幅265%;農村居民人均林業(yè)收入增加3043元,增幅260%。當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麗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更好了,全市森林蓄積量較2008年凈增了2100萬立方米,增幅40%,真可謂是“活了林權、富了林農、綠了青山”。
與此同時,麗水在林權抵押貸款模式的基礎上,還將相關經驗成功復制到了農房抵押貸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茶園抵押貸款、村集體經濟股權抵押貸款、水利工程產權抵押貸款等農村產權融資方面,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農村基本產權的全部可抵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