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08 23:43:26
“主要還是本身沒有什么業務。”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做B2B業務的線上醫藥平臺基本沒有盈利的。
每經實習記者 吳凡 每經記者 沈溦 每經編輯 陳俊杰
花了5.03億元買下浙江珍誠醫藥在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珍誠醫藥)57.25%
股權不到兩年,康恩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恩貝)如今卻打算按原來購買的價格打七折拋售資產。
康恩貝(600572)12月7日晚公告,公司擬向浙江博康醫藥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康醫藥”),轉讓公司所持全部珍誠醫藥57.25%股權,轉讓交易的金額為人民幣3.45億元。
康恩貝稱,根據公司財務部門初步測算,本次交易如獲準在2016年底前完成交割,公司將產生投資損失約4000萬元。
究竟是何原因讓康恩貝在短短收購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寧愿短期損失4000萬也要甩掉珍誠醫藥這個“包袱”。
“主要還是本身沒有什么業務。”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做B2B業務的線上醫藥平臺基本沒有盈利的,在現行的醫藥銷售機制下,也沒有看到類似平臺盈利的模式,康恩貝剝離珍誠醫藥也就沒有什么懸念。
轉讓互聯網+公司
康恩貝公告顯示,公司于 2014 年 12 月以現金 27,115 萬元受讓了珍誠醫藥30.81%的股權。此后,又于2015年6月以現金 23265 萬元收購該公司 26.44%的股權,合計投資50380萬元持有珍誠醫藥57.25%計9160萬股股份。而珍誠醫藥也自2015 年 6 月起納入康恩貝合并報表范圍。
是什么樣的公司吸引康恩貝先后兩次購買其股權呢?
資料顯示,珍誠醫藥公司是一家醫藥健康電子商務及渠道增值服務運營商,主要通過電子商務開展藥品、醫療器材等的批發、分銷等業務。而該公司擁有自主開發并運營的醫藥 B2B 電子商務平臺——“醫藥在線”。
在康恩貝第一次收購珍誠醫藥30.81%的股權公告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珍誠醫藥在2012年、2013年的凈利潤分別為2361萬元和3506萬元,在2014年上半年凈利潤也實現了1665萬元。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康恩貝決定再次對珍誠醫藥26.44%的股權進行收購,當時,評估后標的公司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為8.8億元,評估增值4.65億元,增值率更是達到了112,18%。
先后兩次的收購,公司共斥資了5.03億元,公司稱,收購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康恩貝的營業規模、盈利能力以及市場地位,同時,也是為適應互聯網時代醫藥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積極探索布局利用互聯網推動業務發展。
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受2014年下半年以來央行連續降準降息的貨幣政策變化、藥品互聯網網上銷售政策收緊、醫藥流通領域改革“兩票制”措施的推出、醫藥市場競爭加劇以及內部管理問題等因素的影響,原本作為公司新盈利點的珍誠醫藥陷入了業績不斷下滑的“泥潭”。
2015年度珍誠醫藥未完成預計的經營業績,據康恩貝2015年財報顯示,從收購日起至2015年底,珍誠醫藥實現營業收入14.33億元,凈利潤2059.50萬元,與2015年度預測凈利潤數5295.11萬元差距較大,僅達成預測凈利潤數的51.92%。
而2016年1-10月經營業績也未達預期,虧損1697萬元。
內生增長仍乏力
記者了解到,珍誠醫藥在線于2014年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B證,具備與其他企業進行藥品交易服務的資格。有業內人士指出,“從長線來看,只擁有B證的企業在盈利模式、運行模式存在一定的硬傷。”
史立臣也表示,從整個線上醫藥B2B企業來看,整體缺乏盈利的模式,“拋售珍誠醫藥是必然的,但拋售以后康恩貝業績短期內仍然難有起色。”史立臣指出,作為中醫藥的企業,近年來康恩貝大力收購眾多醫藥資產,旨在提升規模和盈利能力,但其發展思路反而有些不清晰,“康恩貝做中醫藥起家,但這幾年過來除了收購資產就是搞線上平臺,反而內生的產品研發幾乎沒有。”
記者翻閱康恩貝相關公告發現,2016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收入、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30.50億元、3.07億元,旗下10家主要子公司中,有6家子公司均是對外收購而來,這6家子公司上半年合計貢獻的收入、凈利潤分別為20.08億元、2.33億元。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康恩貝原有業務收入、凈利潤分別只有10.42億元、0.74億元。
記者注意到今年早先就有媒體質疑,康恩貝投入明顯不足,公司2016年上半年研究開發費用 6111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僅有 1.97%。相比恒瑞醫藥(600276.SH)等醫藥類上市公司,康恩貝的研發投入明顯偏低,長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等。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12月8日多次致電康恩貝董秘辦電話,詢問有關剝離珍誠醫藥的同時,在對外收購及內生研發上公司是否有全新的布局,不過電話均未能接通。
不過,史立臣對記者指出,近期來看,康恩貝剝離珍誠醫藥并不能對業績產生多大提振,新藥的研發和推廣,需要一定的周期,短期內做不到提升公司業績的效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