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28 16:06:07
今日,人民日報客戶端批評貓眼、豆瓣面臨信用危機,指出它們對電影市場的消極影響。早在去年豆瓣的創始人就曾長文回應大家對豆瓣的質疑,表示自己會繼續滿懷誠意地保護公眾對豆瓣評分的信任。隨后,今日晚間,豆瓣CEO阿北(楊勃)在朋友圈回應稱,沒有被總局約見。而且今晚7點43分,電影局局長張宏森也在朋友圈表示,電影局沒有與豆瓣有過任何接觸。
每經編輯 宋紅
每經影視綜合
正在全國上映的賀歲檔3部國產影片《長城》《擺渡人》《鐵道飛虎》,都正面臨巨大的輿論風波。雖然這些影片確實在藝術質量上尚存缺陷,但個別大V、公號為博眼球發布不負責任的言論,嚴重破壞了中國電影的生態環境。在這些低評分的引導下,不少觀眾對國產片大失所望,拒看國產片。
今日(12月28日),人民日報客戶端批評貓眼、豆瓣面臨信用危機,指出它們對電影市場的消極影響。
此前,早在去年豆瓣的創始人曾長文回應大家對豆瓣的質疑,表示自己會繼續滿懷誠意地保護公眾對豆瓣評分的信任。
隨后,今日晚間,豆瓣CEO阿北(楊勃)在朋友圈回應稱,沒有被總局約見;同時他表示,還有很多改進和溝通工作要做,感激大家的厚愛與支持。
而且今晚7點43分,電影局局長張宏森也在朋友圈表示,電影局沒有與豆瓣有過任何接觸,也不認識豆瓣任何人,很想有機會接觸,大家共商和探討促進電影進步的話題。
圖片來源:張宏森朋友圈
附:豆瓣的創始人2015年長文回應大家對豆瓣的質疑
全文如下:
這是篇長文,沒空的話,看下大意:豆瓣電影評分在過去十年里一直中立地還原觀影大眾的平均看法,影視市場的爆發正給這一工作帶來更大的外部壓力,我們會繼續滿懷誠意地保護公眾對豆瓣評分的信任。
我是豆瓣的創始人,也一直是豆瓣的CEO。我還寫過計算豆瓣評分的最早的幾版代碼(不難,加起來除下人數)。
除了最早的幾年之外,我不直接負責豆瓣電影。但電影評分的大原則和策略,包括和商業獨立的原則最早的時候是我定的,后來一直也沒變過,期間少數個案也會被捅到我這里拍板。所以以下說的你可以認為是我的個人看法,也可以看作是豆瓣的“公司意志”。
因為用戶的力量,豆瓣的電影評分在影視行業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兩年電影的商業體量激增,評分的影響也跟著變得重要。無論雨點大小,“水軍”的雷聲越來越大。我們收到的威逼利誘也多起來,諸如“不開個價給水軍放行,就找媒體黑你們”之類的。這些讓我們覺得,不管愿不愿意,豆瓣的評分會更頻繁地被推到風口浪尖。
我們一直認為提供一個真正可信的服務就好了,不需要整天說自己。但現在看起來保護公眾對豆瓣評分的信任變成另一個工作,我們需要清楚明確地表達豆瓣的原則和做法,避免可能會出現的誤解,讓豆瓣評分對影視行業的成長繼續有積極和健康的貢獻。
一:豆瓣評分是誰定的?
很多評獎的場合有“專家評審團”和“大眾評審團”。豆瓣沒有專家評審,但有一個一億多人的大眾評審團。
豆瓣的注冊用戶看完一部電影,心情好的話會來打個一到五星的分(有時候心情不好也會來)。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鐘,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那42萬用戶里可能包括資深電影評論家,可能包括你、你的親戚、你的小學同學、早晨賣你油條的那個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個人。但每個人都是一票。這個是“大眾評審團”應該的含義:不是說團里的人全都大眾,而是說和大眾一樣一人一票。
豆瓣的工作人員偶然收到“我明明給這個片子打了五星,為什么評分一點沒變”的投訴的時候,除了心里嘀咕一下“哎,你拿這些紅人/獨生子女/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數學不好的人怎么辦”以外,會(或者應該)這樣耐心解釋:評分實際是變了,只是在小數點后四位,被四舍五入掉了,但如果有幾千個人和你一樣都打五星的時候,分數就會變。
“一人一票”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序判斷是“非正常打分”的帳號。這些打分會被排除在外。具體下面會說到。
豆瓣電影評分的主旨和原則,是“盡力還原普通觀影大眾對一部電影的平均看法”。這個主旨過去十年沒變過,將來也不想變。
它并不是專家、影視從業人員或者資深人士對電影的看法,雖然這些看法會被豆瓣算在“普通觀影大眾”之內。所以有次聽到“豆瓣電影評分不專業”的說法的時候,我的反應這是在說“大眾不專業”,應該怪語文才是。個人認為匯總專家意見會是另一個很有價值的服務,但這個確實不是豆瓣評分的宗旨。
二:豆瓣評分反映文藝青年的喜好嗎?
早已經不是了。
早些年可能是的,因為來打分的人里文藝的比例要比街上的比例高些。但是現在每個月有一億上下的人會用到豆瓣的評分,我不覺得咱們文藝青年的勢力變這么大了。基本能確定現在豆瓣評分反映了大眾觀點。只是這個“大眾”更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里,和豆瓣用戶扎堆的地方一致。
換種說法,在所有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大眾”和所有看電視的“大眾”之間,當前(2015年)在豆瓣打分的人更接近去電影院的那個。
有些獨立電影只有文藝青年會找來看,所以得到的是文藝青年給的平均分。你又不文藝,就因為分數高也找來看,然后… 這不能怪豆瓣,更不能怪她們。但很多東西都是這樣的,評分只是判斷用到的一部分,經常更重要的是“聽說”和“選擇”。這個下面也會說到。
三:為什么我喜歡的/我討厭的/我拍的/我導的/我投資的電影/電視劇會在豆瓣上的評分低得/高得不正常?
所有電影都有眾口難調的問題。最好的不是所有人喜歡的,所有人喜歡的不是最好的。
人對一件事情有感情投入,或者有明確愛憎的時候,會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應該會有同感。這個當爹媽的都知道。“別人”匯總起來就變成“多數人應該“或者是“正常人應該”。看到有同感的時候我們感覺好,沒看到的時候我們不是一下子能接受。你我都這樣,沒什么奇怪的。
在評分這件事上,看到評分和自己想法一致,覺得豆瓣靠譜,看到不一致,覺得豆瓣不靠譜。這種反應也正常。但“豆瓣”后面只是很多個“別人”而已,不多不少。你和別人平均看法不一致,可以冷靜下來再下結論。未必別人不正常,也未必背后有陰謀。這也不一定是壞事,大眾經常是錯的,至少你是有主見的。
我也是一個創造東西的人,做過一些個靠譜不靠譜的互聯網產品。我非常明白自己的作品出來的時候,希望和相信別人會喜歡的心情。事實是,自己和別人的喜好都很難把握,碰壁難免,但下次我們還會“愛上自己的作品”。這是創造的代價,我們自找的,也是我們著迷于此的一個原因。
四:水軍是怎么回事,豆瓣評分可刷嗎?
水軍是有的,但豆瓣評分很難刷得動。
電影這個行業大了,怪事就多。我們把“老子還就不信了,我就要把這個平均分抬高/拉低”動力之下的打分行為統稱為“非正常評分”,或者說打分的目的是為了直接干預平均分數。我個人印象里,“非正常評分”大致有四類:注冊/收購帳號刷高分的,注冊/收購帳號刷低分的(這個我也百思不得其解過),明星粉絲團“進攻豆瓣”的,鐵桿用戶“捍衛豆瓣評分公正”反水行動的。應該還有別的,比方說行為藝術什么的。
以上聽起來嚇人,對豆瓣評分的影響其實沒那么大,小影響還是短暫和個別的。因為正常打分的人實在太多了,也因為反刷分早已經是豆瓣電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少同事借助更多的程序一直默默在做。
豆瓣這兩年的原則是“所有能判斷屬于非正常評分的一概不算”,不分高低貴賤顏色。(捍衛評分公正的用戶,真的抱歉加感激。但這應該是我們的工作,不是大家的,一時沒做好是我們失職。)。
“不算”非常簡單可操作,但“判斷屬于非正常評分”不是那么直接。豆瓣一代接一代的算法工程師、程序員、編輯和產品經理在這件事上貢獻過才智,最后都落實在二十四小時跑的大小程序上面。這確實是持續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事情。但現在門檻已經很高,聲稱能刷分的基本是在騙人。
刷分基本無效之后,干擾豆瓣評分的努力在向“社會工程”進化:針對具體一部片子制造“豆瓣評分有問題”的輿論,想辦法打擊豆瓣評分整體的公信力,或者直接對豆瓣的工作人員施加心理壓力。行業變化很快,不知道將來會變成怎樣,但豆瓣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可以是不變的。
五:有沒有一勞永逸完全解決水軍問題的辦法?
一勞永逸的辦法可能沒有。但當下來說,水軍的千軍萬馬跳進來,讓評分的湖面一點漣漪都不起的辦法是有的,但對正常打分用戶的感受可能略有影響。我們在積極地準備,需要的時候可以推出。
六:我可以做點什么讓我的片子在豆瓣評分高一點?
“找豆瓣的人”是最沒用的。不少人試過,大大佬托大佬也直接找到過我。江湖這么大,有用的話早會有人知道,你可以去四處打聽一下。據我所知,整個豆瓣系統里沒有“修改電影平均分”的后臺功能。
刷分上面說過了,越來越沒用。所以我確實不知道除了拍好電影,能做什么。
但是最近有轉行做電影的老朋友問我同樣的問題。直接回答“拍更好看的電影就是了”估計會被他扁。所以我第一次站在片方的立場想了這個問題,答案還是沒有。但我給了些觀察希望對他有用,以下是大致的意思。
一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是來評分的人群的平均意見決定的。按道理、平均來說、其他都一樣的時候,不怎么宣傳就會來看一部電影的人傾向于打高分,但人少;本來不會喜歡、因為大規模宣傳建立了高預期來看的,傾向于打低分,但人多。這也是獨立電影為什么有時候評分很高(只有粉絲來打分),而票房奇跡有時候評分很低(把不會喜歡的人也宣傳來了)的原因。
所以叫好和叫座,高分和票房的確有一些本質的沖突,只有真正廣受歡迎的電影能化解這個沖突。除了拍更好的電影永遠是王道,把握好宣傳的度也比較重要,過度宣傳可能會拉低評分。
最后我問這位朋友:口碑還是票房,哪個對你更重要?他的回答比較吐血,這里就不復述了。但我覺得,他的電影好的話,到最后這不會是一個糾結的問題。
七:豆瓣電影評分和豆瓣電影商務是什么關系?
簡單地說,沒有關系,我們也不想有關系。具體可以分現在的商務和將來的商務看。
豆瓣目前來源于電影行業的主要營收渠道是電影的宣傳廣告。形式是廣告banner,賣點是“讓更多人知道你的電影/電視劇”。經常需要電話里澄清“但是賣點不包括更高評分“,我覺得我的同事挺累的。這件事的收入也只是豆瓣整體收入的零頭,如果容易起誤會我們可以另作打算。
電影行業里更大的商業機會豆瓣會當仁不讓地去爭取,只要不會影響到公眾對豆瓣評分的信任。內部做到真正的獨立比較容易,可以用結構、制度和防火墻做到。稍難的是避免市場和公眾的認知被輕易誤導,或者說避嫌。只要新的模式依賴于豆瓣整體數據之上的宏觀判斷,而不是直接依賴評分,我們相信很多事可以做,也想很快開始做。
從管理和團隊一致性的角度看,我在公司各種內部場合、在幾百人的年會上講過和這篇問答大同小異的東西(要精簡一些,因為得站著講),所以我的同事大都知道和評分中立原則偏離是極端嚴重的錯誤。在和評分有關的事情上,到今天我個人沒有發現過一例本質的執行錯誤。更重要的是如果過去或將來有錯誤的話,豆瓣作為一個公司有誠意和意志保證發現后能馬上得到糾正。
八:你為什么這個時候出來寫這個東西?
我們以前認為提供評分服務需要保持中立和獨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什么好公開標榜的。碰到有意無意曲解豆瓣評分原則的,我們也很少出來辯護,我們覺得只要每個月有上億的人信任豆瓣就夠了。但影視行業最近的變化,讓我們直接感覺到低調在這個時候可能是不明智的。
但我確實看到行業中具體的個人,曾經都是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所以除了溝通走樣和誤會的原因,我也猜測行業正在催生一些結構的問題。我直覺判斷,今天可能是一個岔路口,現在有必要把豆瓣的立場一次表達清楚,以免猜測和誤解引發的博弈把行業的一角推向我們最終都不喜歡的方向。
豆瓣一直是用戶的朋友,我們希望一直也是影視行業的朋友。我很想看到行業能一直健康地發展下去,相信一個滿懷誠意的、中立的評分服務對整個行業在結構上是長期有益的,也相信一個透明地傳達觀眾看法的地方對行業里個人的職業成長也有微薄但是長期的幫助。
——阿北
2015年12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