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28 17:01:30
需求是實體零售轉型的根本出發點,即要適應消費需求新變化,引導實體零售企業補齊短板,增強優勢,擴大有效供給,減少無效供給,增強商品、服務、業態等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也是實體零售價值重塑的根本出發點。
傅克友
很多人都記得,幾年前馬云與王健林有個億元賭局。馬云認為到2022年,如果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占50%,王健林就給他1億元;如果沒有到,他給王健林1億元。
后來雖然賭局取消了,但是正如馬云預言一樣,實體零售的冬天來了。
有數據顯示,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銷售額連續4年出現增速下滑,2015年甚至首次出現銷售總額的同比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6.1%,傳統零售業態零售額同比增長7%,其中超市和百貨店增速分別比上年同期回落0.2和2.1個百分點。一組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5年,全國有138家百貨關閉,262家超市關閉,6209家體育品牌店關閉。
順理成章,有很多人相信,正是電子商務的蓬勃興起,帶來了實體零售的淪落。毫不夸張地說:一邊在春天,一邊在冬天。
然而,三胞集團的董事長袁亞非并不這么看。12月21日,在南京舉行的“實體零售創新轉型”峰會上,袁亞非毫不客氣地說:這是實體零售業作繭自縛,與電商無關。他不相信電商擊敗了實體零售店,并且仍然堅持實體零售可以走出冬天,走進春天。
問題在于,實體零售怎樣走出冬天,怎么走進春天?說到底,就是要在電商時代,重塑實體零售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實體零售店進入冬天,就是因為失去了自身價值、找不到自身價值;重塑實體零售的價值,就是實體零售重新走進春天的必由之路。
怎么重塑實體零售的價值?袁亞非提出了“實體零售4.0”的概念。在這個概念體系里,實體零售有4個階段。1.0階段是招租聯營,零售只是零售只是提供購物場所。而實體零售4.0是在提供商品價值的2.0模式、提供場景價值的3.0模式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手段,結合金融資源優勢,打造精準服務和價值生態鏈。
歸根結底,就是要為顧客提供公平的價格、豐富的產品、獨特的場景體驗和帶來更多價值的綜合性服務,這才是實體零售轉型的根本。具體說來,在電商時代,實體零售的價值,至少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商品供給升級換代的價值。消費者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需求變了,口味提高了。以前那些大眾化的商品,不能滿足消費者日新月異的需求。中國為什么要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因為無效供給太多,供給效率不高。所謂產能過剩,在某種角度上講,是個偽命題,即只是低檔次的產能過剩,真正性價比高的東西,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結構變化的商品,還遠遠不夠。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一年海外消費1.5萬億元,連買個馬桶蓋都要跑到日本商場去。如果中國實體零售店能夠提供這樣的商品,讓消費者買得放心,用得安心,當然就帶來了價值的提升。
二是商業模式與時俱進的價值。消費者的購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物質需求,還有更多的精神需求。實體零售不只是賣貨物,還是賣面對面的服務、賣體驗,這恰恰是電商所不能提供的價值,也是實體零售需要堅守的價值。也即是說,實體零售店不僅是購物場所,還可以是旅游目的地,是可以游玩娛樂的地方,是親情社交環境和精神消費場所。畢竟,現代已經進入商品極大豐富的社會,人們不僅僅追求商品的價值,還追求商品之外的附加價值。能不能提供比商品更多的價值,就是實體零售的安身立命之本。
三是新興技術相輔相成的價值。未來的實體零售業一定是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武裝起來的商業業態,其地理布局、技術手段、商業模式都會發展重大變化。技術會改變商業。實體零售不應拒絕新興技術的價值,而是應該充分利用新興技術的價值。有了新技術的應用,可以以客戶為中心來創新產品和服務,再配合以拉動式的供應鏈,加速價值流動,從而體現商業的核心要義。特別是帶有個性特征的定制服務,沒有新技術的運用不可能實現。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中提出三原則,即堅持市場主導,堅持需求引領,堅持創新驅動,可謂提綱挈領。其中,需求是實體零售轉型的根本出發點,即要適應消費需求新變化,引導實體零售企業補齊短板,增強優勢,擴大有效供給,減少無效供給,增強商品、服務、業態等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也是實體零售價值重塑的根本出發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歐美、日本,實體零售受到電商的沖擊就遠遠沒有中國這么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堅守了實體零售店的這些價值。比如,作為英國王室嘉許和授權的具有100多年歷史的百貨公司House of Fraser,目前在全球擁有61家門店,17500多名員工。它不僅是百貨商場,同時也是品牌運營商,旗下擁有近20個獨家設計的自有品牌。此外,HOF還擁有一支與全球時尚前沿緊密合作的超強買手團隊,從全球搜羅潮品,滿足消費者個性需求。12月21日,HOF在南京開了首家中國門店,這為中國的實體零售提供了一個可以零距離觀察的標本。
馬云的春天不應該是袁亞非的冬天。在2015年上半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只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4%左右。業界普遍預測,即便到2020年,純網絡零售占社零總額的比重大約在18%~20%左右,依然有80%以上的交易在線下發生,實體零售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耐人尋味的是,就在11月,阿里巴巴澤泰收購了三江購物公司32%股份,投資額約21.5億元。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商平臺,阿里巴巴集團收購三江購物主要原因是后者“擁有布局廣泛的線下門店網絡及豐富的實體零售門店運營經驗”。事實上,早在2015年8月,阿里巴巴就斥資46億美元收購電器零售商蘇寧20%的股份。蘇寧在中國各地298個城市擁有1600個零售網點。這種線上線下的牽手,無疑凸顯了實體零售的價值。實體零售只要能夠實現價值重塑,馬云的春天就不會是袁亞非的冬天,而應該是取長補短、攜手共進的春天。(作者為每經評論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