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28 22:39:20
最新報告顯示,微信支付背后的財付通已牢牢占據移動支付第二的地位,對支付寶構成了威脅。
每經記者 孟慶建 每經編輯 盧祥勇
作為每天7億多用戶使用的超級應用,微信的每一個動作都關系到中國一半人的生活,而每一年的微信公開課,則是觀察這個超級APP技術升級和戰略視角的窗口。
12月28號上午,2016年微信公開課在廣州舉辦,這次公開課最大的亮點是宣布了微信小程序的推出時間。小程序是今年微信的殺手級創新,它的本質作用是取代低頻次手機應用,騰訊高級副總裁、微信創始人張小龍表示,“不需要安裝應用、觸手可及、用完即走,對服務線上化有需求的小企業來說,小程序在移動端能做到網站、APP、公眾號都沒能解決的痛點。”
目前大多數用戶都對微信小程序還沒有形象的認識,但對微信另一個產品——微信支付,已經非常熟悉了。最新報告顯示,微信支付背后的財付通已牢牢占據移動支付第二的地位,對支付寶構成了威脅。
小程序推出進入倒計時
張小龍帶領的微信團隊以產品能力著稱,今年4月首次透露將推出“小程序”時,引發了移動互聯網公司對其“黑天鵝”式的擔憂。
本次公開課開場,張小龍穿著一身休閑服裝登臺演講,語速平緩。這是他第二次站在微信公開課的臺上。“應用號(即微信小程序)做了一年,是時候給大家匯報一下。”他表示,計劃在2017年1月9日正式推出小程序。
張小龍這樣介紹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應用“觸手可及”的夢想,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也體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戶不用關心是否安裝太多應用的問題。應用將無處不在,隨時可用,但又無需安裝。
小程序有什么樣的應用場景?張小龍舉例說,比如有人需要在車站購買汽車票,只需要在窗口掃描一下二維碼,無需安裝手機軟件,用完即走,也不需要注冊會員,沒有卸載應用的麻煩。
在手機應用場景中,手機APP和微信的公眾號功能已經比較完備,小程序的定位是什么?張小龍解釋稱,很多企業做線上服務時發現,用戶常用APP只有幾款,不常用的APP對用戶也是雞肋,小程序急用即走比APP輕量,公眾號服務要求的注冊對用戶要求過多,小程序類似手機上的web網站,你需要的時候就在,不需要的時候不打擾你。移動互聯網時代缺少有效載體把服務線上化,這就是小程序的空間。
小程序的出現會搶奪手機APP流量嗎?張小龍表示,小程序的入口并不在微信,而是二維碼,堅持去中心化的思路,不會做應用商店分發、排行和推薦,也不能推送消息。從張小龍的描述來看,小程序更多的使用場景在使用頻次較低的應用,而對成熟的重度衣食住行APP沒有爭奪流量的影響。
首批微信小程序內測中,大多數公司將其作為工具平臺來開發,主要應用于銀行金融、訂機票酒店的旅游行業等。也有將“小程序”主打為泛娛樂、社交性質平臺的,如“荔枝FM”將其打造成為一款語音直播平臺的小程序,并以情感、脫口秀、泛娛樂等節目為社交平臺的主要內容。
微信支付向三四線城市下沉
在支付市場有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即支付寶和微信在移動支付上寸土必爭。春節臨近,一場紅包大戰又如箭在弦,但張小龍突然宣布,2017年春節微信將不會有紅包活動。“微信紅包的使命已經完成了,微信只是一個工具,既然作為工具,就不應該有太多節日性的運營活動,因為工具本身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不應該因為節日而做一些變動。讓用戶也更加輕松,花更多的時間與家人相處。”
據微信官方今天發布的《2016微信數據報告》顯示,紅包日發送次數在除夕期間達到峰值,為23.5億次,拉動作用比較明顯。微信主動放棄了紅包營銷的底氣在哪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社交屬性帶動了微信支付的持續增長,數年來支付寶一直領跑微信,但是這一距離逐漸被縮小。花旗銀行報告顯示,今年3季度通訊財付通以38.3%的份額排名市場第二,大幅縮小了與支付寶份額(51.8%)的差距。小程序推出后,預計將有更多的機會用到微信支付。
來自微信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月,微信支付綁卡用戶數已超過3億。目前,微信支付線下門店接入總數近百萬家。覆蓋30多個行業。除了沒有得到政策允許的對公業務,騰訊支付場景幾乎無孔不入,比如在高校解決了身份識別和互聯網支付替換了卡片,在駕照、水電煤甚至高速收費都有微信支付覆蓋。
同時,微信支付境外交易也在暴漲。2016五一期間,微信跨境支付日均筆數是春節的2倍。以韓國為例,近半年日均交易筆數和門店數都增長超過5倍。2016年5月,騰訊公司控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演講中宣布,包括微信支付和QQ錢包在內的移動支付日均交易筆數超5億筆。
微信支付行業運營總監雷茂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7年微信支付場景繼續向縱深擴張,目前在信息系統成熟的行業滲透率較高,在信息不成熟的行業還要很大空間,此外,目前一二線城市滲透率高,接下來將注重下沉三四線城市。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