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11 22:59:51
卓創資訊分析師劉朝暉表示,國際上LNG(液化天然氣)資源過剩,LNG現貨價格下跌致使進口量增加,這對國產LNG形成沖擊。“進口量搶占部分國產LNG的市場的情況下,國產LNG銷售情況不好了,開工率也就下來了。”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王可然
天然氣是重要的低碳清潔能源。近日發布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天然氣消費比重要力爭達到10%。
據《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16)》白皮書顯示,2015年,中國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中占比為5.9%,與天然氣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平均占比23.7%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這也意味著,我國天然氣市場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國對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天然氣的進口量在不斷增加。
卓創資訊分析師劉朝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際上LNG(液化天然氣)資源過剩,LNG現貨價格下跌致使進口量增加,這對國產LNG形成沖擊。“進口量搶占部分國產LNG的市場的情況下,國產LNG銷售情況不好了,開工率也就下來了。”
預計去年進口LNG2480萬噸
據卓創資訊統計,2016年中國LNG工廠周度開工率平均為37%,繼2015年下跌7%后再度下跌5%。
“這是2016年國內LNG工廠開工率跌至歷史低位。”劉朝暉分析說,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受國內氣源情況不佳及進口資源增加影響。
劉朝暉解釋說,一方面是由于常規天然氣氣源價格相對較高,LNG生產成本低于當地送到價,導致工廠面臨生產即虧損狀況,山東、河北、湖北等地管道氣制LNG工廠長期停工。另外,個別焦爐煤氣制LNG工廠因為氣源供應問題處于長期停工狀態。
卓創資訊統計顯示,2016年未開工工廠產能達到1508萬立方米/日,占中國LNG工廠總產能的比例為16%。
“另一方面,國際市場受到新接收站投產及新增出口國家的影響,LNG現貨資源價格走低,2016年國內LNG進口量提升明顯,對國內工廠出貨形成沖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壓低了國內LNG工廠開工率。”劉朝暉說。
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天然氣進口量4798萬噸,同比增長21.6%,天然氣進口量占產量與進口量之和的比重已達到34.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8個百分點。
相應的,我國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據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介紹,2015年進口依存度已經接近32%。
近期,中國進口LNG的步伐仍在加快。這是由于冬季保供的影響,國內LNG到船數量較高。據金聯創監測,去年12月份國內總計到船57艘次423萬噸LNG,平均一天1.9艘次,較2015年12月的30艘次210萬噸翻了一番。
金聯創市場分析師王政指出,據統計,我國2016年進口LNG總量預計在2480萬噸左右,而12月一個月的接收量就占了全年總接收量的五分之一,到船數量甚至接近較為清淡的3~5月份三個月總量。
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在去年11月表示,中國的天然氣需求將明顯增長,或有助于加快結束目前全球LNG供給過剩的局面。
中國天然氣價格有下降空間
中國天然氣進口未來形勢如何?劉朝暉認為,在目前國際市場資源過剩,價格仍處于低位,國內參與進口的企業增加,國內需求量增長的情況下,今年中國LNG進口量會持續增長。
在進口量增加的同時,李仰哲在近期召開的“2016年能源大轉型高層論壇”上表達了對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的擔憂。
李仰哲指出,2015年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經接近了32%,比上一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未來提高天然氣的比重也要保證安全供應,所以必須把對外依存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國外的資源要利用好,國內的資源挖潛,也不能放松。
李仰哲表示,我國尚未開發的天然氣資源還有很大的潛力,非常規天然氣如頁巖氣和煤層氣的可采資源量還有20多萬億立方米,如果說在國內勘探開發上多下工夫,就可以有效地緩解進口的壓力,下一步我們要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調動各方勘探開發油氣資源的積極性。
劉朝暉也指出,現在國家在大力發展非常規天然氣產業,煤層氣、頁巖氣都有望成為“十三五”期間我國天然氣產量增長的重要支撐。
目前我國天然氣占能源消費的比重是5.9%,與《規劃》提出的目標相差約4%。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要想擴大天然氣消費,還是要加快天然氣價格體制的改革,增強天然氣的競爭力。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則指出,我國天然氣價格仍有下降空間。現在我國沿海一些地區的天然氣,一般都在3.5~5.4元每立方米。而國際上,像美國的天然氣,工業用氣大致上是9毛錢每立方米。
韓曉平認為,刺激上游油氣勘探開發以及打破進口的壟斷才能改變現在天然氣價格較高的現狀。關鍵是上游要通過市場引入競爭。“中石油在天然氣上擁有67%的資源,但由于現在油價低迷,中石油并沒有足夠的資金勘探開發。只有通過競爭讓更多資金能夠涌入這個市場,才能做好天然氣市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