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23 00:46:07
證監會披露數據顯示,2016年IPO及再融資合計1.33萬億元,同比增長59%。其中,再融資規模創下歷史之最,而2016年新股籌資規模僅為1476億元。無論從整體還是單只平均募集額來看,市場所擔憂的資金分流壓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再融資整體規模偏大,以及后續的解禁股減持。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謝欣
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謝欣
進入2017年以來A股持續弱勢震蕩,市場的目光聚焦在“天量”再融資,以及后續解禁股減持帶來的沖擊。再融資問題也引起了證監會的關注,證監會近日表示將嚴格再融資審核標準和條件,解決非公開發行與其他融資方式失衡的結構性問題,發展可轉債和優先股品種,抑制上市公司過度融資行為。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專家以及私募人士,談談他們對再融資市場的看法,其中都提到了加大多層次再融資渠道的建設問題。
增發亂象已破壞了再融資市場
證監會披露數據顯示,2016年IPO及再融資合計1.33萬億元,同比增長59%,其中再融資規模創下歷史之最,而2016年新股籌資規模為1476億元。無論從整體還是單只平均募集額來看,市場所擔憂的資金分流壓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再融資整體規模偏大,以及后續解禁股減持的擔憂。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前期A股市場的再融資狀況是相當糟糕的,在成熟市場上,國外的上市公司對于定向增發是相當謹慎的,這些上市公司都有一個內部約束機制,他們把增發看做一個負擔,因為要稀釋其股權。而A股目前的增發亂象已經破壞了再融資市場,定向增發是再融資的手段之一。實際上在再融資市場上,可以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可以發行公司債、中小企業私募債等實現再融資需求。此外我國的上市公司通過增發,沒有還本付息的壓力,使增發成為“圈錢”的工具,甚至一些上市公司在再融資上面形成攀比,不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在制度上進行規范。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研究員萬喆告訴記者,之前的再融資市場存在較多不合理的地方,包括增發渠道以及增發定價,對于投資者而言是不公平的,尤其是高送轉之后大股東的巨量減持套現是非常嚴重的,無論是對市場還是上市公司的傷害都是很大的。目前監管層也注意到這一漏洞,開始加強監管,從制度上進行完善,最為典型的就是之前嚴查上市公司高溢價增發收購明星成立的公司,也是監管層看到了問題的實質。此外監管層加強再融資的審核,在制度建設上,監管制度在不斷完善之中,提高了監管能力。
巨量再融資對市場“抽血”明顯
西藏琳瑯投資王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A股這種再融資渠道很不合理,實際上市場上存在著多重再融資渠道,此前上市公司更多的是通過配股的方式實現在融資,在公平、公正、開方面更加合理可靠,但是此后再融資市場出現變化,中小創公司更多選擇定增實現再融資需求。但是再融資的資金投向并不明確,大部分并沒有投向其主業,甚至有的不缺錢而將再融資資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這樣就形成再融資規模遠遠大于IPO募資的規模,導致A股的再融資市場結構失衡。
部分公司通過再融資之后,大股東出現清倉式減持,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有的是大股東低位再融資后,到了解禁的時候,就發布利好消息,在高位減持套現。最為典型的就是永大集團前大股東清倉式減持套現60多億元,對二級市場的抽血效應明顯,也對二級市場生態造成了破壞。
多管齊下解決募資利用率低下
進入2017年,再融資意愿依然強勁,引發市場的擔心,部分上市公司出現濫用募集資金的情況,令資金在體外循環,并未真正流入實體經濟。募集資金整體使用效率不高,導致大量募集資金處于閑置狀態,2016年很多上市公司發布與購買理財產品有關的公告,甚至多家公司投入資金超過百億元,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大多來自上市公司的閑置募集資金。
董登新告訴記者,對于一些上市公司頻頻增發,而其募集的資金卻閑置,有的拿去做理財,信托等金融投資,甚至做理財的收益都超過了其主業的投資收益,這就背離了再融資的初衷。因為再融資的目的是用于擴大規模再生產或者是用于新項目投資,而目前大多數的公司增發都是用于并購或者是金融投資,更嚴重的是用于還銀行貸款。此外還有部分公司實際上并不缺錢的,而通過再融資去做金融投資,去倒騰股權,這樣對整個再融資市場形成了破壞。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研究員萬喆表示,部分公司再融資之后資金利用率較低,甚至一些公司把資金用于存銀行買理財吃利息,這些再融資的資金難以投放到實體當中去,造成了空轉。要從根本上解決空轉的問題,需要多個部門多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加大多層次再融資渠道的建設
對于如何解決再融資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研究員萬喆表示,首先是要加強上市公司的治理建設,尤其是在法制化方面的建設;其次是在監管制度方面的建設要穩步推進,并在推進過程中逐步完善,朝著公開、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朝著市場化改革的方向發展;第三就是加強公眾的輿論監督,比如像媒體輿論、以及投資者的公眾監督,形成一種“大家都在找茬”的氛圍,對整個市場的健康發展有好處。
西藏琳瑯投資王琳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首先應對上市公司的再融資投向進行嚴格的審核,對定增項目的投向引導為其主業,要求上市公司有擴大規模再生產的需求,同時對上市公司再融資的投向和規模做出限制;其次是對券商投行等中介機構加強監管,加強對中介的問責制度建設,以及出臺嚴格的懲處措施,保證項目的真實可靠;第三就是對再融資市場作出制度化的規范,進行市場化的建設,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機制,在制度上堵住漏洞,把市場的資金投向實體經濟。
華銀精治丁洋對此認為,首先是企業要做大做強,再融資是必須的,而上市公司要發展取決于在融資速度。其次是要擴大再融資的渠道,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強中小企業私募債以及公司債的發行,提升這些渠道再融資的比例,使再融資結構更加平衡合理。第三就是很多ST公司不行就直接退市,而不是通過轉換行業的方式繼續存續,只有打通上市公司退市道路,才能實現產融結合互動,市場才能健康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