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24 00:01:28
移動出行市場從出現到興起不過幾年,卻迅速靠瘋狂補貼籠絡了乘客和司機,也培育起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如今都市人已經習慣了先打開手機APP叫個車再出門。但眼下,大舉補貼的時期“一去不復返”是不爭的事實。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娜 每經編輯 吳悅
每經記者 趙娜 每經編輯 吳悅
春節臨近,移動出行很是熱鬧。一個是因為大家發現最近網約車打車難,不加價就打不到車,甚至加價都打不到。因此,一場關于網約車的討論再次展開。
另外一個熱鬧就是無論哪里,到處是各種顏色的共享單車。這個在2016年出現,并于年末迅速興起的移動出行細分市場,會在2017年迎來爆發嗎?
移動出行市場從出現到興起不過幾年,卻迅速靠瘋狂補貼籠絡了乘客和司機,也培育起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如今都市人已經習慣了先打開手機APP叫個車再出門。
但眼下,大舉補貼的時期“一去不復返”是不爭的事實。
多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一方面,補貼減少加上一些城市的網約車地方細則要求本地車牌+本地司機,會使得市場因供需不平衡而漲價,基本上相關平臺都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共享單車作為市場子集,目前有不少虛火。綜合破壞成本、運營成本、維護成本、競爭成本等因素,都需要斟酌先圈用戶再考慮如何掙錢的做法是否行得通,短期涌入的大批競爭者年內或將面臨洗牌。
●供給減少需求不減 網約車短期難逃漲價
滴滴出行CEO程維近日在滴滴年會上表露,其在2015年年初就希望所有的業務不再補貼,撤出補貼大戰。
就在昨日(1月23日)晚間,滴滴出行宣布階段性取消出租車“建議調度費”功能,但仍保留用戶主動給予調度費的功能。雖然此舉可能暫時緩解當前網約車越來越貴的狀況,但種種信號都表明,大舉補貼的階段已經過去。
“目前大家總體都處于大戰之后相對韜光養晦的階段,沒有之前那么大規模的補貼了。”易觀汽車與交通出行研究中心總監張旭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韜光養晦實際是迫不得已,因為之前補貼大戰所消耗的成本太高,這也最終促成滴滴和Uber中國之間的合并。
與此同時,這一市場真正走出灰色地帶的標志,是網約車新政落地。2016年12月21日開始,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多地發布了正式版網約車地方細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和征求意見稿相比,京滬兩地對之前引發熱議的“網約車司機須是本地戶籍、車輛須本地車牌”等相關規定并未作出修改。北京為網約車平臺、司機和車輛設置了5個月過渡期,而上海、廣州的細則自發布日起已正式實施。
當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通過網約車出行,細則對平臺、用戶將有何影響?知名IT與知識產權律師趙占領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對平臺的影響因區域而不同。對于限制相對更嚴的京滬兩地,要看這兩個城市的訂單量占平臺總訂單量的比例。其他地方,則看對于司機的準入是否有嚴格的數量控制、考試的難度怎么樣,從而來確定對網約車平臺的影響,具體仍要看后續的執行情況。但整體上,各平臺都會受到新政影響,因供給減少而導致漲價不可避免。
張旭也提到,除了首汽約車從一開始就符合本地司機+本地牌照,網約車新政對各家的影響幾乎是相同的,只是因之前模式的差異導致起點不同。這樣一來,如果平臺上參與的車源和司機的數量下降,但乘客需求并沒有下降,勢必會帶來供不應求的狀況進而引起價格上漲。
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顧大松對記者表示,盡管新政對相關平臺都會有影響,但樂觀的一點在于,目前沒有對網約車的數量和價格進行控制,意味著只要是符合標準,將來隨著造車技術的發展,車型問題會逐漸得到解決,那時考驗的就是平臺的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
程維稱,專車合法化是專車市場化的里程碑,在這過程中有很多具備京籍京牌、滬籍滬牌的出租車公司找到滴滴尋求合作。“我相信2017年會出現新的物種,這個物種在全世界都是新的,是市場化的網約車公司。”
●共享單車虛火旺 年內或迎洗牌
與此同時,要問現在什么創業項目火?共享單車肯定算一個。在APP商店以“單車”為關鍵詞搜索,以橙、黃、紅、藍為代表色的APP便擠進屏幕。
單車作為最后幾公里的補充代步工具,正有大量的創業者和資本快速涌入這一細分領域。最近一起公布的融資案例就發生在本月初,摩拜單車宣布完成D輪2.15億美元的股權融資,投資方名單里,除了華平投資、TPG、紅杉和高瓴等資本,還包括騰訊、攜程和華住。就在昨日(1月23日),摩拜單車與富士康達成行業獨家戰略合作,獨享五百萬量級產能。富士康也成為摩拜單車新的戰略投資者。
“共享單車當然也是移動出行的一部分,但和機動車的移動出行相比,共享單車領域的可想象空間其實要小很多,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是重資產運作,現在說的共享單車嚴格來說還是偽共享。”艾媒咨詢CEO張毅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所謂偽共享是因單車并非由用戶共享,目前都是由平臺采購然后租給用戶,而這其實還是傳統意義上的租賃,只是借用手機APP作為了租賃的入口和載體,這也就使得平臺因重資產運作容易跑不遠。反觀滴滴和Uber,起步都不是平臺自己買車,Airbnb也不是自己買房子。其次,如果把共享單車作為惠民產物,是受老百姓歡迎的,但把其作為一個商業模式則存在問題,因為只做租賃本身的收入難以覆蓋成本,缺少持續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與網約車的野蠻生長期較長不同,共享單車從出現到引起監管部門注意的“空窗期”較短。
2016年12月27日,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公布了《關于鼓勵規范互聯網自行車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作為全國首個對互聯網自行車做出政策規范的文件,對提供服務的企業提出了多項要求,比如:所投放的車輛規模應與全市的車輛承載能力相匹配;應購買第三者責任險、人身意外險等保險;收取押金的,須設立押金專用賬戶,接受第三方監管,保證專款專用;公開收費標準,不得有低價傾銷等不正當競爭行為;應按照市交通運輸等相關部門的要求,報送本地注冊用戶量、車輛規模和分布信息、車輛使用頻率、車輛運行等數據。
在張毅看來,除了政策上的不確定性,競爭的結果到最后一定是補貼爭用戶。綜合而言,破壞成本、運營成本、維護成本、競爭成本和營收相比,能否達到平衡點,很關鍵一點就是考驗互聯網的玩法在單車領域能否行得通。
此外,從數據上看,艾媒咨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單車租賃市場分析報告》顯示,56.3%的人群認為用戶在使用租賃單車后,車輛隨意停放現象嚴重,37.5%的人群認為租賃平臺在車輛管理上存在漏洞,易造成車輛丟失,另外,還存在單車損壞后不能及時維修、車鎖被破壞、車輛不夠用等問題。
張旭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目前這一市場存在虛火,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盈利,平臺想的是把用戶量做上來之后自然就能找到盈利方式,但實際上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方法。租賃單車的收費太低,跟投入相比很難產生有效的回報。
“在單車這個領域,目前進入的企業有點多,因為它屬于重模式下最輕的互聯網單車租賃,市場實際上是不需要這么多家企業的,所以這么多企業大概在今年年底左右會迎來一次比較大的洗牌,然后會有很多的企業退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