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14 00:28:21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副局長王毅韌表示,擔心在內陸建設核電站,需要用長江水冷卻的概念是錯誤的。內陸核電冷卻用的是水塔,水塔中的水是內部循環使用,不是往長江排,也不會老從長江抽。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李彪 每經編輯 賈運可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李彪 每經編輯 賈運可
據媒體報道,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副局長、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王毅韌近日接受專訪時表示,內陸核電站的選址基本確定,“十三五”期間有望開工建設。與此同時,為進一步優化產能布局,構建合理核燃料保障供應體系,國家原子能機構正積極推進在核電相對集中的沿海地區建設核燃料產業園,打造“一站式”核燃料元件生產供應基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我國目前的核電機組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一帶,但現有核燃料循環產能主要分布在西部,這就使得核電發展出現了兩個思路:一方面,隨著內陸能源需求不斷提升,鑒于核電對環境的影響小于火電,內陸核電站的建設勢在必行;另一方面,為解決核燃料運輸不便等問題,國家也正在積極推進在沿海地區布局建設核燃料產業園。
王毅韌表示,目前,內陸已經開展核電站前期工作的場址包括湖南的桃花江,湖北的咸寧,江西的彭澤等。記者注意到,此前有媒體(澎湃新聞)統計,除上述3個內陸核電項目外,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內陸核電廠址達30余個。
不過,對于何時開始建設內陸核電站,社會各界爭議不斷,官方一直未有明確的答案。爭議的焦點之一在于核安全。“核電廠的安全水平是客觀存在,(對于內陸核電安全性的問題)我們的回答肯定是安全的。”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核電安全監管司司長湯博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內陸核電發展的最大障礙是社會對其接受的問題。
我國尚無內陸核電站
從我國的核電站分布來看,主要在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地區,至今沒有在內陸建設核電站。而全球核電機組的數量和分布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在運行的438臺核電機組中,有一半都建設在內陸。美國、俄羅斯、加拿大3個疆域大國的內陸核電機組更多,比例分別達到了61.5%、58.1%和85.7%;面積較小的核電國家法國和德國的內陸機組,也都占到了七成以上。
記者了解到,我國之所以首先選擇發展沿海核電站,一方面是由于東部沿海經濟發展早,對用電量需求大;另一方面是核電反應堆發電過程中需要大量冷卻水來帶走過多的熱量,沿海地區取水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我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在運及在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將達到8800萬千瓦。對此,安信證券一份研報曾指出,比照目前58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還有3000萬千瓦的缺口,預計未來5年平均每年新開工機組6~8個。
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核電未來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沿海沒有足夠的地方,內陸核電的發展肯定難以避免。”
王毅韌也表示,隨著內陸經濟發展加速,內陸地區的能源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同時,核電對環境的影響小于火電,因此內陸核電站的建設勢在必行。
有項目已論證準備9年
實際上,我國已有地方在布局內陸核電上開展了前期工作。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內陸核電廠址或達30余個,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浙江等地。其中,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寧和江西彭澤這三大核電項目,一直被認為有望成為首批內陸核電站。
不過,內陸核電項目建設一直未曾正式啟動。去年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對于內陸核電的表述也仍然停留在“深入開展內陸核電研究論證和前期準備工作”。
記者注意到,以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寧和江西彭澤三大內陸核電項目為例,若從2008年2月國家發改委批準其開展前期準備工作算起,已經過去了9年。多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由于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中國核電站的建設更加趨于謹慎,內陸核電站的建設也暫時擱置。比如,國務院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規定,“十二五”期間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
不過,在林伯強看來,前期我國已經就內陸核電建設進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已具備建設內陸核電站的技術能力。作為清潔能源,中國經濟的低碳發展需要核電。此外,去年6月,東吳證券發布研報預判,內陸核電(項目)有望在“十三五”的最后幾年(2018~ 2020年)嘗試性開啟。
參與上述研報撰寫的東吳證券分析師周爾雙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沿海的核電站是通過海水的循環冷卻來冷卻發電機組,而內陸核電站是通過冷卻塔,冷卻方式存在不同。王毅韌也曾介紹說,從核電站的技術本身來講,并沒有沿海和內陸之分,都是一樣的,唯一的不同就是冷卻方式不一樣。
湯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核安全局是依據相應的法規、標準來對核電站的選址進行審查,一般來說滿足法規、標準要求,這個廠址就是可接受的。
難點在社會接受問題
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之后,核電安全頓時成了公眾心中最為敏感的問題。近期,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安全殼部最大輻射值達每小時650希沃特,人體如果暴露在這種輻射中幾十秒就會死亡,這再次引發民眾的擔憂。
對此,王毅韌表示,福島核事故是一個極端自然災害加人為處置不當疊加的結果,如果當時海嘯、地震發生后,日本相關措施到位,今天這種局面是可以避免的。我國的核電技術現在已經是第三代,安全性能有了更大的提升,一旦出現核事故它會封閉在廠區以內,封閉在反應堆以內,這也為核能的發展又上了一把安全鎖。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10月,國家核安全局通報了16起核電運行事件,此事一度引起社會關注。不過,國家核安全局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核安全局接到的事件報告大部分是0級事件,無放射性后果,公眾不必為此過分擔憂。”
對于內陸核電建設為何在中國遲遲未能突破的問題,湯博表示,我國的核安全標準都是參照國際標準編制的,但有人認為中國的內陸情況和國外的內陸情況不可以簡單類比。中國的內陸條件與國際相比是不是有特殊問題,仍需深入研究。
湯博表示:“很多人認為,我們的內陸核電和國外的內陸核電并沒有特殊的安全問題,但站在其他的角度,比如我們的內陸核電選址在長江干支流上,有些人提出來,長江流域對中國(整個國家)的影響跟國外很多內陸河流(對其國家的影響)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長江流域不論是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所體現的重要性與國外很多內陸河流的重要性也不一樣。能不能簡單照搬國外的標準,這種爭論永遠會是有的。”
對此,王毅韌表示,擔心在內陸建設核電站,需要用長江水去冷卻的概念是錯誤的。雖然沿海核電站是通過海洋水來循環冷卻,但在內陸地區用的卻是水塔。“你到電廠一看有個很大的水塔,它那個水是內部循環使用,它根本不是往長江排,也不會老從長江沒完沒了地去抽水。”王毅韌指出。
湯博則指出,現在內陸核電發展的最大障礙是社會對其接受的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