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7-02-15 20:03:26
今日(2月15日)晚間,新華社發布了題為《站上13萬億元新起點:今年保險資金去哪兒》的文章。
今日(2月15日)晚間,新華社發布了題為《站上13萬億元新起點:今年保險資金去哪兒》的文章,全文如下:
截至2016年底,資產總量突破15萬億元,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突破13萬億元,中國保險業站上新起點。在被監管部門認為可能是保險資金運用非常困難的2017年,保險資金何去何從引人關注。
保險業是高負債行業,保險資金并非保險公司自有資產,管好這筆錢,并確保資金保值增值是保險公司的應有職責。在當前低利率環境持續和“資產荒”加劇的背景下,隨著保險業總資產不斷做大,新增保險資金投資需求以及大量到期資金的再投資需求迫切,保險業資產端和負債端的矛盾突出。
化解矛盾是當務之急,根據保險資金特性,為其找到好的“出口”則是有力抓手。目前保險資金投向包括銀行存款、債券、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及其他投資。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險資運用要“穩”字當頭,嚴格控制風險,固定收益類資產仍是其最主要的配置方向,但隨著收益率下降,加大權益類資產投資是理性的商業選擇。
這位負責人說,保險公司謀求的是長期穩定收益,現階段資金配置選擇空間并不是很大,適當提高在資本市場中對業績穩定的藍籌股的投資配置,對保險資金而言是大勢所趨。保險資金在資本市場中的投資比例仍有上升空間。一位資深保險資管人士表示,保險公司應加強市場形勢研判,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控制能力制定投資策略。固定收益類資產安全性相對較高,投資配置必不可少,償付能力充足率較高、現金流相對充裕的保險公司則可以適當提高權益類資產的投資占比。
經濟社會發展對保險資金的需要也十分強烈。保險資金特別是長期壽險資金,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類項目的投資周期匹配,對接實體經濟具有天然優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教授徐高林表示,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既符合政策方向,又能帶來實際投資收益,應緊跟國家戰略,通過參與資產證券化、基礎設施和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等方式,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和成效。
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保險業累計發起設立債權、股權和項目支持計劃659項;合計備案注冊規模1.7萬億元,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提供資金支持。
投資有風險,小心駛得萬年船。低利率環境和“資產荒”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保險資金面臨的利差損風險和債券市場信用風險等形勢嚴峻,部分中小保險公司的短期流動性風險不容忽視。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保險行業應對低利率環境和“資產荒”唯一的辦法就是降低負債成本,降低收益預期。保險公司要建立產品開發和投資運作的協調機制,產品、精算、投資、銷售要協調一致,嚴防產品定價風險和利差損風險。在產品設計環節,要與資產管理部門充分協商,考慮投資能力和市場狀況,真正實現資產端和負債端良性互動。
保險的本質是服務實體經濟,保險資金投資應把握這一本質。在保險行業資產負債匹配整體呈現“長負債、短資產”的情況下,資產端和負債端良性互動才能有效防范風險,促進保險資金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