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巷財經 2017-03-07 10:02:02
西安要對標成都、杭州、武漢,西安的干部們正信心滿滿,要掀起追趕超越的熱潮!粉巷君(微信ID:粉巷財經)邀請了在杭州、西安都生活過的部分企業家,講述他們眼中兩座城市在投資環境方面的差距。
每經編輯 秦風 樹也
西安要對標成都、杭州、武漢,西安的干部們正信心滿滿,要掀起追趕超越的熱潮!粉巷君(微信ID:粉巷財經)邀請了在杭州、西安都生活過的部分企業家,講述他們眼中兩座城市在投資環境方面的差距。
第一期的講述者為馬悅,原杭州奧普浴霸的CEO,現任西安三花良治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從杭州回歸西安創業的馬悅,傾力于智能馬桶蓋生產,不僅將產品賣到了日本,國務院副總理馬凱還到企業進行了參觀考察(國務院副總理考察陜西馬桶蓋公司,31分鐘談話內容曝光銀行業“大動作”)。
我是60后,是一名地道的西安土著。上個世紀90年代末,市場經濟迎來了春天。這時浙江小商品開始走向產業化,邁向國際化。但內地尚未被這股春潮吹動,商業思想還在沉睡。
對于當時的我來說,開放的市場環境與我一直追逐的自由高度契合。而陜西在這方面一直欠缺——地處大陸腹地,閉塞在市場環境和思想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
所以我在家人的一致反對中辭掉了“鐵飯碗”,去了杭州一家主營潔具的私企。
初入杭州的感受:每個人都想干事
杭州的任職經歷,重塑了我的認知。不是體制內外的區別,更多的是干事時的氛圍。
西安的感受:很多時候,你需要更多的精力游走于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看他們打太極,最后逼得你要通過走關系去辦事。
我到了杭州發現,不再是在西安按部就班、四平八穩的節奏。我感覺這里每個人都想干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我接觸的政府部門,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企業上,為其保駕護航乃至開疆擴土。
在這家企業,我從銷售代理一路升遷,最終擔任該公司的CEO。在公司業績蒸蒸日上的時候,我又一次選擇了離開,2002年,我再次回到西安,自己創業做專業潔具。
有人說我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認同這個觀點。但站在個人情感上,故鄉情結一直割舍不下。另外我有自己的考量:西安適合研發,在回來之前,我看好的潔具項目已經有一家研究院在做,并且成效顯著,生產出了第一代智能產品。
彼時浙江的創業環境已經相對成熟,包括我原來所在的潔具公司在內,諸多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競爭自然也就相對激烈。而當時的陜西才開始覺醒,創業土壤還很廣闊。這都是我選擇回來的原因。
當然,創業的過程是很痛苦的,西安有創業環境,但創業空氣稀薄,政府和群眾的思想也不夠前瞻。這對我們企業來說,形成了許多掣肘。很多時候都得靠自己——政府沒有辦法理解你的想法,就更談不上支持了。
回到西安:政府和企業很多時候是分開的
政府和企業究竟是什么關系?杭州給我的感覺是:相輔相成,政府既鋪路又搭橋,對企業而言,是保姆,也是領頭羊。
浙江第一代工業,是從其他人不愿意干的實業起步。比如,要做打火機,要去國外買設備,沒錢怎么弄?政府會告訴你,錢我來給你出,以后從產品的利潤中慢慢還。實業搞起來,政府發現品質提不上去,就又搞裝備競賽,大家都爭著引進最好的設備去搞生產,提高品質,擴大產能。
這之后,馬云他們出來了。事實上,即便他們搞金融,也都是圍繞著實業來做的。
當時我們在杭州開發產品,一個產品一旦市場化之后,政府馬上就給你補貼,鼓勵你去做技術改造。
回到西安,明顯的感覺是,政府和企業在很多時候是分開的。做企業的老想著去投機,政府不愿意去輔導企業,說了也沒用。久而久之,各行其是,成了陌路人。這種巨大的差異感在我回到西安十多年后,仍能明顯感覺到。
我在浙江時,總為他們當地政府的務實而震撼。他們在實業經濟發展方面所作的工作,經常讓我這個西安人自慚。
對比陜西,一些職能部門的意識卻有些模棱兩可。實際上,陜西以前在這方面是走在前列的,當年電視有“黃河”、“海燕”、“如意”,冰箱有“長嶺”,洗衣機有“雙鷗”, 都曾風靡全國。可如今,這些企業都去了哪里?我們的職能部門在這些品牌逐漸消亡過程中,又做了哪些努力?你很難說得清。
杭州市領導對生病的我說:“杭州需要你!”
現在西安市政府提倡“店小二”精神。在10多年前,我就提前享受到了這種服務。
我當時任職的企業,杭州當地一些職能部門的領導會經常來到企業了解情況,提供上門服務。他會仔細問你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現場就有針對性地解決。
有一件事,讓我印象頗深。
有一次得了肺炎,杭州市經委的副主任和另外一個同事第二天來醫院看我。這位副主任跟我說:“我們知道你從西安來,企業在你來之后發生了很大的改觀,也知道企業現在面臨的問題,我們會想辦法解決。”
最后他們告訴我,如果哪一天你不在這個企業呆了,但一定要記住,杭州需要你。多會留人才啊!
我從驚訝變成了感動,作為一個西安人,我印象中這不是政府該干或者會干的事。
如今我們西安開始提倡打造一流的政務環境、營商環境,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五星級服務員”。意識到問題,欠缺什么,就補什么,這是個很大的進步。但還是希望能貫徹下去,畢竟,我們在這座城市見過太多的反面例子。
想必很多在西安經商的人都有過這個經歷——“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這樣的事年年有,年年改,但多年來改善了多少,實在不足道。
西安產業引導上的努力與南方城市差別太大!
服務意識之外,陜西這邊政府的產業引導作用與南方城市有著明顯的區別。
地方擁有一個產業的基礎,但要如何做大做強或者如何轉型升級,更多的需要政府來引導扶持。
目前,全國80%的燈來自廣東中山古鎮,它是亞洲燈都。這個是怎么發展起來的?就是由于政府鼓勵大家做基本的配件,做燈飾、做設計。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提供資金、引進技術,提供一切便利。很快就形成了很有規模的產業集群。如今,無論是產業規模、市政建設、經營環境、區域品牌和投資環境,古鎮都走在全國優秀鄉鎮的前列。
如今放眼我們陜西,在實體消費品產業方面,無論是品牌建設還是產業鏈建設方面,都是鳳毛麟角。
不過讓人欣慰的是,陜西在這方面已經開始有所改觀。
就我的公司來說,我們與省政府將聯合設立一個潔具產業園。到時將把相關聯的上下游產業鏈放到這個工業園里面,破解潔具產品原材料供應鏈周期長、品種多、供應商不集中等問題,生產也將全部實現自動化。同時園區還將成立國家級的檢測中心。
屆時我們就會形成一個產業集群,將有效整合資源,形成一定的規模。在我看來,政府的產業導向不是傾向某個人、某家企業,而是整個行業。政府要比企業家更具有前瞻性,我做不好潔具,你就換家企業來支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