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 2017-03-15 10:08:11
受校園貸強監管的影響,已有近50家平臺退出校園貸業務,這些平臺或選擇徹底關閉,或轉型進入白領、工薪階層貸款市場。在分析人士看來,校園貸存在市場需求,也不能一竿子打死。
日前,一家校園分期平臺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受監管影響,校園貸業務成交量有所下滑,正考慮轉型。事實上,受校園貸強監管的影響,已有近50家平臺退出校園貸業務,這些平臺或選擇徹底關閉,或轉型進入白領、工薪階層貸款市場。在分析人士看來,校園貸存在市場需求,也不能一竿子打死。全國政協委員建議有關部門對校園信貸業務實行準入制,監管機構制定業務準入門檻,對業務資格進行審批。
多家平臺謀求轉型
在校園貸強監管下,多家平臺謀求品牌升級,拓展新業務。麥子金服旗下名校貸相關人士表示,現在平臺借款申請人數超250萬人次了,但是實際放款近100萬筆。數據差異背后就有來自監管的影響,該人士稱,隨著校園貸越來越為人熟知,政府、學校都加入了相關的監管和教育,借款學生對借款也變得相對理性。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校園貸去年下半年進行了品牌升級,用戶不再僅限于學生群體,拓展至白領用戶,主要服務于泛年輕群體。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目前從事校園貸業務的有74家,在這74家平臺中,僅有21家平臺專注于做校園貸業務,服務對象仍僅為在校學生,平臺總數占比不到三成;有53家平臺不僅限于做校園貸業務,占總平臺數的72%,其服務對象延伸至年輕人更為寬泛的定義,部分平臺開始涉足到白領等更為廣闊市場,各大平臺紛紛宣布品牌升級。
尤其是在去年監管層出手整頓校園貸之后,多家平臺宣布退出校園貸市場。去年9月5日,趣分期停止校園業務;9月9日,佰仟金融下線學生分期產品;10月初,壹寶貸退出校園貸市場;10月11日,我來貸關閉校園市場。
監管效應顯現
近幾年,校園市場迅速發展,但由于前期缺少相應監管,市場呈現魚龍混雜的局面。很多平臺盲目降低貸款門檻、疏于對貸款對象的審核,更有甚者以校園貸為名行高利貸之實,收取高額利息或滯納金,使得校園貸市場隱患重重。
對于校園貸亂象,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應用金融系主任韓復齡指出,在如今大學校園里,由于缺乏對學生這類弱勢消費群體的保護,某些網貸平臺正荼毒校園,裸貸、跳樓事件時有發生。在亂象之下,亟須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學校與家長之間建立聯系,保護學生權益,剔除校園貸毒瘤。
面對扭曲的校園貸,銀監會、教育部等多次開展整頓,銀監會明確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整改校園貸問題,銀監會目前對校園貸平臺實施分類監管,一方面暫停涉嫌違法違規平臺的校園網貸業務;另一方面,鼓勵具有較強管理技術和風控能力的合規類平臺規范經營。此外,重慶、廣西、深圳及廣州等地,相繼出臺了校園貸的整改措施,多以“負面清單”為主,如重慶明確給出“八個不得”的紅線。而監管效應已有所顯現。在強監管下,近四成校園貸平臺退出。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全國共有47家校園貸平臺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具體來看,其中有28家平臺選擇停業關閉網站,占停業及轉型總數的60%;有19家平臺選擇放棄校園貸業務轉戰白領、藍領等工薪階層的貸款業務,占比為40%。
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對于校園貸的監管,也有人士指出,要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翟美卿提到,“需求來自市場,只要有需求,就肯定會有供給方生存的空間。無論好壞一棒子打死的做法,可能會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違背監管初衷”。翟美卿認為,校園信貸屬于成長鏈金融的重要部分,對大學生進行適當的授信是合理的,關鍵是要加強監督讓校園信貸無序變為有序,從陰暗走向陽光。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此前也表示,“對于有學者建議取消校園貸,我認為不能因噎廢食,將校園貸業務全盤否定,這樣未免太情緒化、太極端了”。
在談及監管形式時,翟美卿建議有關部門對校園信貸業務實行準入制,監管機構制定業務準入門檻,對業務資格進行審批。同時,開展校企合作。校方應對本校學生的信貸需求進行調研摸底,掌握情況,引入正規合法具有業務資質的校園信貸機構進行合作,設計產品匹配需求。
也有人士認為,銀行應該在校園貸業務方面發揮作用。全國人大代表許羅德建議,商業銀行要開發有針對性的高校消費金融產品,合理設置消費信貸額度和利率,使這些產品符合普惠金融屬性。另外,依托自身的風控體系,商業銀行要建立大學生資信和承債評級模型。
此外,從學生教育方面,全國政協委員王小蘭建議,從高中階段開始,開設“金融知識與消費觀”課程,普及金融知識。有條件的學校可邀請金融機構、監管機構、網信安全等部門專業人員,在校內開展金融、網絡知識講座,普及各類詐騙陷阱的防范措施。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