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新聞 2017-03-27 18:26:29
記者從多名消息人士處獲悉,近期上海銀監局正對異地非持牌銀行機構做調研,內容主要包括城商行設立異地非持牌機構的原因及管理現狀、風險分析和監管壓力分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名消息人士處獲悉,近期上海銀監局正對轄區內異地非持牌銀行業務部門做調研,內容主要包括城商行設立異地非持牌業務部門的原因及管理現狀、風險分析和監管壓力分析。
“根據銀監會的要求,從去年開始就在調研,已經不是第一次,主要還是先摸底情況。”有接近監管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相關政策并沒有變化。
所謂“非持牌”,對應的“持牌”是指銀行設立分支行和專營機構,需當地銀監局核準。銀行在異地設立部門、部門分部或業務中心的,不受當地銀監局管轄,業務數據報送給總行(法人)所在銀監局。
從監管的角度,由于物理隔離,法人所在地銀監局在監管資源和手段上都存在局限;經營所在地監管部門又不掌握真實數據和情況,有可能因此形成一定的監管真空地帶。
全國來看,由于北京和上海分別聚集了監管和金融同業機構的優勢,已成為中小銀行設立非持牌業務點的重點區域。
“在整個資管同業機構也好,上市公司的資產端需求也好,上海無疑都具有巨大優勢,聚集效應也越來越明顯。”有城商行上海同業業務人士表示。綜合多名上海銀行業人士反饋,截至目前,上海地區包括持牌和非持牌的銀行已接近200家,非持牌機構在陸家嘴已形成一定聚集效應。
“目前在上海設立的非持牌機構,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屬于總行部門的分部;另一種是獨立部門,相當于是把整個部門搬到上海,由分管行長直管。”某農商行人士表示。
就異地非持牌機構的經營風險,多名受訪銀行上海業務中心人士表示,并不能一概而論。不同銀行的內部管理機制和業務風格差異較大。而這也正是監管調研的背景所在。
據多名上海銀行業人士反饋,目前在滬非持牌機構團隊規模,大的可至上百人(多個部門);少的僅有兩人。“有的銀行是把金融市場、同業、投行和電子銀行部都搬過來了,投資的盤子做得也比較大;有的就是純粹先過來設個點,混個臉熟,并沒有真的開展業務。”前述城商行上海業務中心人士表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