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網 2017-04-05 09:59:50
柳黃花飛,又是清明。
清明自古就是祭祖和掃墓的重要日子,有些“灑灑沾巾雨”悲歡離合的惆悵。大約從春秋時期開始,人們便有在清明掃墓的習俗。臨近清明,祭祀掃墓活動也逐漸迎來高峰期。人們焚香燒紙、燃放爆竹,甚至某些公墓推出微信“直播代掃”的方式,以此哀悼先祖。
香煙裊裊、燭火點點,清明文化自久遠的歷史之中積淀而來,澎湃的是生生不息的血脈情懷。但寄托哀思,心誠則靈。伴隨時代的發展,思故舊、念親恩,祭祀方式也在不斷的創新之中,諸如讀家書代替紙錢、家人齊聚歌頌哀思等等??鬃诱摷?,說“祭如在”,其實不管時代更迭,祭祀講究的都是當如先祖在場一樣滿懷敬重。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民族精神,維系這種一脈綿延的精神,離不開我們的“守護”。
清明節讓活著的人向逝者遙寄來自塵世的哀思與溫暖,也負載著塵世高貴的價值與理想。向先賢鞠躬、敬香,培上新土、行禮祭拜、追憶懷往,是“孝”道的體現。比起在鞭炮聲里熱鬧和花錢“直播代掃”,恭敬地上一炷香,誠意地表達追思與紀念。感懷的同時,也是通過節日“以身教者從”,使后輩體會傳承的力量,獲得后輩的認知、認同和踐行,立德樹人。這才是真正的傳承與發展,也是文化自信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禮,與其奢也,寧簡”。敬畏與清新,本該是清明文化的一部分。優秀的傳統文化,正是因為其中“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清明清明,氣清景明,“清新”過清明。
(閻語)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