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17-04-11 19:12:35
一場治亂象、防風險的監管風暴正在金融業掀起。今年一季度,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對違規機構的處罰金額已達數十億元。處罰力度加大、處罰節奏加快,我國金融監管正在全面升級。
治亂象監管“長牙齒”
繼證監會、保監會出手重罰違規者之后,銀監會的監管力度也在加強,今年一季度對違規機構的罰沒金額達1.9億元,占去年全年的70%。僅在3月29日一天就做出25件行政處罰,17家機構被罰4000多萬元,不少大型金融機構赫然在列。
在此之前,金融監管的強度已經開始升級。3月30日,證監會給資本市場“大鱷”鮮言開出高達34.7億元的“史上最大罰單”,并終身禁入證券市場。今年一季度,證監會作出29項行政處罰決定,共計罰沒金額約49億元。其中,一些只有違法行為、沒有違法所得的所謂“悲催”違法者也受到了懲罰,監管部門的懲處標準越來越嚴格。
保監會對“不守規矩”保險公司采取的處罰措施也體現出嚴字當頭的監管導向。2月24日、2月25日,保監會連續兩天分別對前海人壽、恒大人壽的相關責任人做出禁止進入保險業10年和5年的行政處罰,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監管要敢于亮劍、敢于碰硬,勇于‘揭蓋子’、‘打板子’,堅持嚴罰重處,保持整治金融亂象的高壓態勢。”銀監會法規部主任劉福壽表示。
其實,針對金融業此前的種種亂象,監管部門曾多次下發各種文件予以整治規范,但仍屢禁不止。究其原因,監管強度不夠是關鍵。“比如針對票據違規操作等行為,幾十萬元的罰款對金融機構來說微乎其微,根本起不到震懾作用,必須加大處罰力度才能讓監管的牙齒硬起來。”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說。
治亂象當用重拳。公開點名批評、數十億元罰單、終身行業禁入……監管部門正在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整治金融市場。
監管“長牙齒”,對違法違規的震懾作用已經顯現。面對監管開出的高額罰單,曾經“桀驁不馴”、阻礙調查的鮮言開始服軟,表示放棄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并承諾積極繳納罰款。
罰單背后的市場亂象
數十億元罰單的背后,是近年來不斷積累的金融亂象以及不可忽視的潛在風險。
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中國金融市場出現各種亂象,監管套利行為增多,不僅損害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權益,也引發資金脫實向虛和資產泡沫,已經到了不得不管的時候。
平安銀行因非真實轉讓信貸資產等5項原因被罰1670萬元,華夏銀行因理財產品投資非標占比超過監管要求等24項原因被罰1190萬元,恒豐銀行因騰挪表內風險資產等18項原因被罰800萬元……銀監會最新公布的處罰決定折射出當前銀行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
“銀監會披露的票據違規操作、規避監管、亂收費用、濫用通道、違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等問題,已經非常普遍,大型機構和中小機構都有涉及,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必須施以重拳整治。”曾剛說。
在證券領域,內幕交易、市場操縱、“老鼠倉”、清倉式減持等行為,嚴重危害了中小投資者的權益。專家表示,目前資本市場亂象的操縱手段更加隱蔽,不僅增加了調查取證的難度,市場破壞力也隨之升級。違法者誘使投資者把真金白銀扔進他們設好的陷阱,嚴重打擊了投資者對證券市場的信心。
在保險領域,個別保險資金激進投資,從寶萬之爭到集中舉牌,不僅擾亂了資本市場秩序,也偏離了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保險保障的主業,被稱為市場的“妖精”“害人精”。
亂象叢生,風險可畏。對監管部門來說,該出手時就要出手。從脫稿痛批野蠻收購到“逮鼠打狼,嚴懲資本大鱷”,再到“資本市場不允許任何人呼風喚雨,興風作浪,隨心所欲”,證監會主席劉士余不斷向市場傳遞出嚴監管的決心。銀監會主席郭樹清上任伊始,就用“牛欄關貓”直指監管漏洞,表示要治理市場亂象,堅決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更多監管“硬手腕”在路上
在今年2月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防控金融風險,要加快建立監管協調機制,加強宏觀審慎監管,強化統籌協調能力,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要及時彌補監管短板,做好制度監管漏洞排查工作,參照國際標準,提出明確要求。要堅決治理市場亂象,堅決打擊違法行為。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數十億元的罰單只是這輪金融整治的開始。開展專項治理行動、加大現場檢查力度、強化高管人員責任追究……從金融監管部門釋放的信號看,更多強硬的監管舉措呼之欲出。
銀監會表示,今年上半年將集中進行市場亂象整治,股權和對外投資、機構及高管、規章制度、業務、產品、人員、廉政風險、監管行為、內外勾結違法、非法金融活動等十大方面是整治重點。
現場檢查是增強監管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銀監會現場檢查局負責人王朝弟表示,今年現場檢查會有新舉措,將嚴查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宏觀政策、監管政策的執行力,嚴查監管套利、拉長業務鏈條、做大業務水分,嚴查金融案件,嚴懲害群之馬等。
強調對責任人尤其是高管人員的追責是更有針對性的一招。銀監會表示,要堅持“一案三問”,發生案件的,堅決問責經辦人、相關人和負責人;貫徹“一險三問”,造成風險的,嚴格懲處業務發起人、業務審批人和機構負責人。
“對人的處罰,抓住了關鍵。”曾剛說,之前監管處罰基本是針對機構,而不是從業人員,對具體的責任人沒有太大影響,監管效果大打折扣。
現場檢查、專項核查、市場監察、輿情監測、投訴舉報……證監會多渠道盯緊各類線索的同時,通過大數據建模,把分散的線索化零為整,為各種違法者布下“天羅地網”。保監會表示,將重點圍繞公司治理、保險產品和資金運用三個關鍵領域處置潛在風險點,強化關聯交易監管、股權監管以及資本真實性監管,嚴厲打擊保險資金短期炒作等行為。
提高監管效能,嚴密的制度是保障。郭樹清表示,要根據銀行業務和風險的新變化、新現象和新特征,及時更新已經滯后于業務和風險發展的監管規制。最近,從防止信貸資金脫實向虛的規章制度,到對銀行業十大風險的重點防控,監管新規不斷出臺。
監管滯后于創新,但提高監管的反應速度和效率同樣重要。深圳紫金港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陳紹霞認為,監管部門應加強全鏈條監管,借鑒國外成熟市場的監管經驗,“提前預防,露頭就打”,降低對各種市場亂象的立案標準、起訴標準和認定標準,增強監管的威懾和打擊力度。
(原標題:治亂象防風險 數十億元罰單按下金融監管升級鍵)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