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17 18:14:03
趙萍認為,對于一個新的業態,我們應該允許其生存發展,有一個過渡期,就可以考慮借鑒網約車的模式。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盧祥勇
4月17日下午,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TMT系列沙龍之電商沙龍在北京舉行。本次電商沙龍以跨境電商稅改新政作為切入點,透析外貿新動能積聚背后的市場源動力,并對當前跨界電商的生態進行深入探討。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在沙龍上談到了四個業界關心的問題。一個就是稅改新政一再延后的現實問題,第二個是2017年12月31號過渡期結束之后可能“4·8新政”要實施,真的要實施可能帶來哪些影響。第三,跨境電商在對外貿易中的價值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它到底是不是有價值,還是我們自己業內人士自賣自夸,我們對它的判斷是什么。第四就是跨境電商監管模式未來應該朝那些方向發展。
跨境電商未來的監管模式主要是什么?趙萍認為,對于一個新的業態,我們應該允許其生存發展,有一個過渡期,就可以考慮借鑒網約車的模式。趙萍還表示,如果跨境電商商品能夠帶來系統風險,這個領域應該重點監管,在這個領域之外的,比如像服裝鞋帽日用品就應該逐步放開,對跨境電商這一塊再放開。
新政一再延后的現實問題
就稅改新政一再延后的現實問題,趙萍對表示,主要是3個原因。首先,監管部門沒有準備好。“4·8新政” 只有兩周的過渡期,但是,海關監管部門系統并沒有跨境電商報關入口,所以,從海關角度來說需要緩沖期。從原來的電子口岸與現在跨境電商新型業態模式進行銜接給跨境電商一個報關的通道,需要進行新的軟件開發,并且給跨境電商新的代碼。
其次是企業沒有準備好。“4·8新政”提到了進口的注冊備案制度,但是很多企業的確很難做到。因為對于跨境電商來說,存在著小批量、高頻次這樣的特點,每個注冊備案單位成本上升,所以很多不愿意注冊備案。此外,從事商業貿易研究的都知道庫存周轉需要一個周期的,比較快的快銷品周期可能是兩周,其他商品可能是三個月甚至半年,稀缺的品種可能是一年。因此,對于跨境電商來說,即使企業想遵守新政,但是時間也來不及調整。
最后,是對象不夠清晰。進口的產品應該是按照一般貿易的貨物對待?還是應該按照物品對待?一般來說,大部分消費者出境回來能拿得動的就是合理自用的商品,而進口的物品則是指:進口后用于交易的目的。而跨境電商的商品進來之后,絕大多數的用戶都是自用和贈送親朋好友的,所以符合個人自用的范疇。
在談及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仍按“個人物品監管”時,趙萍表示,這對跨境電商來說是個重大利好。通關單決定了商品準入門檻,導致很多國外商品進不來,個人物品監管標準的出臺,實際上放開了跨境電商的監管限制,降低了貿易壁壘,有助于流通效率提高,消費者的選擇會更廣。同時,門檻降低,更多競爭對手加入,在市場競爭調節下,消費者依然可以享受到優惠的價格和優質的服務體驗。
綜上所述,推遲到2018年的原因是可操作性受到了挑戰,無論是監管還是企業雙方,都需要過渡期,需要逐漸的適應。
在過渡期以后,新政將對進口跨境B2C電商們產生具體怎樣的影響?趙萍認為,事實上,“4·8新政”最主要的矛盾并不是因為跨境電商綜合稅提高了多少,影響最大的其實是限額。比如單次超過兩千元怎么報關,按照一般貿易怎么報關,其實海關也并不知道,因此對于很多電商企業來說,在商業模式方面,跨境進口替代保稅進口成為很多企業模式的選擇。它的好處就是為了避免比較煩瑣的報關手續,相對簡化。
另外,趙萍表示,跨境電商在適用范圍方面也會逐步的分化。因為跨境電商實施以前,是十個試點城市,是按照以前的老模式監管。2018年之后,如果“4·8新政”實施了就會存在一些區別。一般來說,政策都是開放程度更高,所以也許在2018年之后,跨境電商試點城市可能依舊執行“4·8新政”之前的政策,仍舊在通關、監管等方面存在著更多的便利。
監管未來應該朝哪些方向發展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進出口跨境電商(含零售及B2B)整體交易規模達到6.3萬億,增速達到23%。那么,跨境電商在對外貿易中的價值如何呢?趙萍表示,對于外貿來說,今年一季度外貿形式飄紅,全年的形式是謹慎樂觀,但不確定性非常強。跨境電商的高速增長對于外貿穩增長必然會帶來非常重要的支撐的作用,所以跨境電商對于一般貿易來說,會促進一般貿易創新,穩定外貿增長。跨境電商進口是為了彌補國內市場多元化和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因為跨境進口和一般貿形成了互補的關系。
一般來說,貿易對于市場需求比較小的消費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正是這樣的市場空白點造就了跨境電子商務的新的液態模式,這些創業者發現國內市場有一些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就通過點上平臺來進小眾化的商品。其實對于跨境電商來說,它實際是為一般貿易的轉型升級指明了一個方向。
對于政府在跨境電商發展過程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
談到監管,趙萍認為跨境電商是一個新生事物,應該允許其生存發展。有一個過渡期,就可以考慮借鑒網約車的模式。首先,監管流程上要與一般貿易有區別,畢竟跨境電商的數據在網上可以實時跟蹤,因此,監管可以相對簡化。另外,跨境電商的產品來源非常多,都去開原產地證幾乎不可能,因此,在通關方面可以適當放開。例如:在檢疫、檢驗方面,沒有必要逐個包裹進行檢驗。一般來說,貿易都不是逐單檢驗,基本進口差不多抽檢概率是6%,而抽檢的原則在于避免系統性風險。
趙萍進一步分析指出,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未來跨境與一般貿易制度和規則以及監管流程趨向一致是大勢所趨。但是,也不排除新政在適用一段時間之后,可能在監管流程上——即檢疫、檢驗方面適當的有所放松。因為在整個執行過程當中,監管可能會發現沒有必要這么嚴格的去監管一個新興業態,并且是規模比較小的新興業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