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26 10:52:29
去年,光際資本剛剛控股投資了上海電影藝術學院,并推動其完成了與紐約電影學院聯合辦學等一系列動作,而這只是該公司在泛娛樂產業的其中一項布局。2016年10月才成立,短短幾個月時間已經投出了15個項目、150億資金,光際資本的快速出手在吸引業界關注的同時也引起了一些爭議:這么短的時間內能選到適合的項目嗎?挑選標準是什么?退出獲利機制又是怎么設計的?在上海,艾渝接受了理財不二牛的專訪,悉數回答了上述問題。
每經編輯 李蕾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江月
4月12日下午,上海電影藝術學院人頭攢動,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亞太單元的啟動儀式正在這里舉行。出任亞太單元主席的高曉松一亮相就吸引了媒體的長槍短炮,他照例談笑風生侃侃而談,并謙虛地表示威尼斯電影節能到中國來設立亞太單元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一位一直低調地站在他旁邊的深藍色西裝男士聽完,微笑地鼓起了掌。
現場很少人注意到,他才是促成本次合作的“幕后推手”之一,光際資本管理合伙人艾渝。就在去年,光際資本剛剛控股投資了上海電影藝術學院,并推動其完成了與紐約電影學院聯合辦學等一系列動作,而這只是該公司在泛娛樂產業的其中一項布局。
2016年10月才成立,短短幾個月時間已經投出了15個項目、150億資金,光際資本的快速出手在吸引業界關注的同時也引起了一些爭議:這么短的時間內能選到適合的項目嗎?挑選標準是什么?退出獲利機制又是怎么設計的?
在上海,艾渝接受了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的專訪,悉數回答了上述問題。
產業并購基金:“黃金時代”已經開啟?
說起PE(私募股權基金)和VC(風險投資基金),想必大家不會太陌生,而要提起“產業并購基金”,或許就不是那么耳熟能詳了,理財不二牛在這里先給大家做個科普。
如果按照投資階段對全市場的基金投資項目進行分類,可以劃分為“早期、發展期、擴張期和獲利期”四個階段。咱們一般提到的VC、PE都是集中在早期和發展期,而產業并購基金則主要專注于項目后期,針對的都是相對更成熟的企業。通過收購目標企業股權,對其進行并購、重組、改造,持有一定時期后再出售獲利。
在過去10年左右的時間里,VC、PE的活躍度明顯更高。本月剛剛發布的《2016中國PE/VC行業白皮書》顯示,早期和發展期的投資數量明顯高于擴展期和獲利期、投資活躍度最高。從投資規模上來看,早期和發展期投資規模較2015年增長12.4%,占市場總規模的53.5%。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來自投中研報的數據表明,2016年全球并購交易規模與活躍程度已超過2007年峰值,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及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經濟逐步轉型與對外投資熱情高漲使得企業選擇并購交易謀求發展,全球各國推行的貨幣寬松政策也使得企業進行大型并購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
敏銳的創投圈人士已經嗅到了機會。正如一位投行人士告訴理財不二牛的,10年前其在華爾街工作時,大家提到“中國企業”都是一種遙遠的好奇,而當他今年再次拜訪華爾街和硅谷時,發現美國的頂級公司都已經開始學習、研究甚至模仿中國公司的產品了。“5年前去做這件事(跨國并購)肯定拿不下來,但現在時機成熟了。”
這其中也包括彼時的光大控股董事總經理艾渝和他的團隊。
布局全球市場:對資源整合能力的一項考驗
2016年底,由光大控股和IDG資本聯手打造的“光際資本”正式成立,艾渝擔任管理合伙人。這只被稱為光大控股旗下36只基金中的“旗艦基金”一開始就瞄準并購投資和跨境投資,不到一年時間完成了首期150億元的投資。
翻開光際資本投資過的項目,會發現不少熟悉的名字:銀聯、愛奇藝、上海電影藝術學院、全球第二大照明企業歐司朗、區塊鏈金融消費公司Circle……
這家公司曾經給自己設定過“四大賽道”:金融科技與互聯網金融、泛娛樂和教育、消費升級和高端制造。從目前公布的項目情況來看,金融與泛娛樂顯然是其側重點,這與其“出生”背景不無關系。
背靠光大集團在海外最大的金融控股平臺——光大控股,光際資本在金融投資上擁有一些獨特的優勢。正如一位PE人士所評價的:大股東金融投資方面的經驗很豐富,該基金基因“天生和錢近”,一腳在體制內、一腳在體制外,對商業環境和政策變化的了解都很深入。
而對泛娛樂的投資則源于看好該領域的潛力,并試圖與光大控股旗下其他基金投資的平臺如博納影業、橫店影業、秒拍、一直播等發揮協同效應,打造從人員培養、內容制作到播出這套完整的生態體系。
艾渝透露,光際資本已經在好萊塢完成了并購項目,不日將會公布。“資源整合也是一種能力,光際資本的定位就是做一個全球布局、全球視野的股權投資基金,這是我們跟國內傳統基金最大的區別。關注賽道和有價值的公司,境內境外不重要,我們在全球投資是沒有障礙的。”
然而事實是否真如他所說呢?上述投行人士告訴理財不二牛,雖然現在走出國門、展開跨國并購的公司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因為其專業性,“走出去”的過程或許也比普通企業的并購要來得順利,但仍然要面對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風險。
不過,艾渝對于未來前景仍然充滿信心:“上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高速增長的下滑,美國開始出現并購基金?,F在在美國500強企業里,前100名有50家以上都是被基金控股的,是一個主流的商業模式,但在中國還沒有。相信在未來,我們肯定會見到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去控股企業。”
退出機制探索:上市不是唯一路徑
雖然光際資本已經快速投資了一批項目,但本質上作為一只股權投資基金,理財不二牛最關注的還是其如何退出獲利。對于目前國內企業如火如荼地成立產業基金的現狀,光際資本的退出機制或許能起到一定借鑒意義。
對此,艾渝非常坦率地表示,對基金來說退出肯定是“大家最關注的一點”,在投資的時候對于項目退出時間都有預期。
VC圈子里大伙兒經常聽到“投資人和創業者聊半個小時就拍板投資”、“一個項目獲利100倍”的神話。不過,產業并購基金人士對此卻并不感冒。正如艾渝所說,兩者的投資邏輯完全不同。
“我們并不需要賺100倍,10倍都算很高了,預期回報平均就在3~5倍,平衡下來能達到20%多的回報就ok了。要建立一個合理的預期,投資風格也更穩健。”
也正因如此,他對光際資本的設想是分階段、有梯隊地退出,例如針對不同項目設立3年、5年或7年的期限。
而對于外界普遍認知的通過企業IPO退出的方式,艾渝也表示上市已經不是退出的唯一方式了:“一級市場的流動性在增加,原來是一小撮人的游戲,現在一二級市場的估值甚至出現了倒掛,VC階段估值能高于上市公司的估值。”
例如針對上海電影藝術學院,他透露目前光際資本已把電影學院作為一個主體成立了集團公司,機會合適時將對外公布,退出方式上不排除將集團業務單獨分拆做上市計劃。
“給我們3~5年,大家會看到上海電影藝術學院做的非常不一樣的嘗試。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找到真正有價值的好資產,然后買下來,通過資源整合幫助它增加價值,它有價值了機構隨時都可以退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