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7-05-09 10:35:35
去年,僅2家上市銀行私人銀行管理資產規模增速超過30%;而2015年,客戶數或資產規模增速超過60%的有3家,增速不足60%但達到40%的另有3家。
穩健前行近10年的私人銀行遇見了跑步前進的對手,于是私人銀行的“相對速度”遭遇了挑戰。
“高凈值人群與銀行有著天然的聯系,這些客戶選擇財富管理機構時原本應該是首選銀行的,因為私人銀行業務投資的金額比較高,銀行的信用在金融體系毫無疑問是最高的”,某上市銀行負責零售業務的支行副行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然而,2016年多數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的增長速度卻輸給了大型財富管理機構,感覺高凈值客戶‘被偷了’。”
本報記者注意到,2016年上市銀行私人銀行無論是客戶數量還是管理資產規模的增長速度均顯著慢于2015年。與之遙相呼應的,是財富管理機構的蓬勃生長。此外,本報記者暗訪發現,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產品種類略顯單一,但合規意識較高。
2016年成績單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25家上市銀行中,有12家銀行披露了私人銀行業務的具體數據(另有數家銀行只披露了開展私人銀行業務以及獎項等情況,缺乏直觀可比數據)。從上市銀行私人銀行客戶數量來看,2016年突破了50萬戶。其中,中國銀行客戶數量最多。截至去年年底,該行設立私人銀行36家,集團私人銀行客戶9.54萬人。其次是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客戶數量分別為7.01萬戶和7萬戶。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各家銀行對于私人銀行客戶設定的門檻并不一致(主要分為具備可投資金融資產600萬元起或1000萬元起,另有部分銀行未披露),因此客戶數量的比較并非絕對公允,而是采用了各家銀行自行披露的口徑。
從各家銀行管理的資產規模來看,截至去年年末,招商銀行位居行業第一,管理的私人銀行客戶總資產為16,595億元,較2015年年末增長32.54%,該行的私人銀行客戶數為5.95萬戶,較2015年年末增長21.47%。
排名第二的是工商銀行,該行私人銀行去年年末管理資產1.21萬億元,同比增長14.2%。中國銀行私人銀行管理客戶金融資產規模也超過1萬億元。
此外,國有大行中,截至去年年底,農業銀行私人銀行管理資產余額為8,184億元;建設銀行金融資產1000萬元以上私人銀行客戶金融資產達到7863.37億元,較上年新增1634.34億元,增幅26.24%。客戶數量達到5.87萬人,較上年新增8369人,增幅16.62%;交通銀行私人銀行客戶數同比增長18.83%,而2015年年末該行達標私人銀行客戶近3萬戶。
股份制銀行方面,截至去年年末,中信銀行私人銀行客戶2.16萬戶,比上年末增長31.35%,私人銀行客戶管理資產3212.1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1.55%;興業銀行私人銀行客戶已達到2.03萬戶,較期初增長10.65%。私人銀行客戶綜合金融資產合計2,907.09億元,較期初增長10.15%;浦發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戶數超過1.9萬戶,管理私人銀行客戶金融資產近3500億元;民生銀行管理私人銀行金融資產規模達到2,967.4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37.40億元;光大銀行私人銀行客戶數2.82萬人,同比增長16.34%。管理資產總量2579.65億元,同比增長12.92%。
去年新上市的上海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戶達2583戶,比2015年年末增長17.52%。私人銀行客戶資產達510.51億元,比2015年年末增長21.69%。
由于如上所述各家銀行對于私人銀行的門檻不一,相對而言,以戶均管理資產這一指標來衡量更顯客觀。有10家銀行同時公布了客戶數量和管理資產規模數據,其中,招商銀行戶均管理資產遙遙領先,為2798萬元。其余9家銀行戶均管理資產規模分別是:上海銀行1976萬元、浦發銀行1842萬元、工行1726萬元、中信銀行1487萬元、興業銀行1432萬元、建設銀行1340萬元、農業銀行1169元、中國銀行1048萬元、光大銀行915萬元。
相對增速不足
客觀來說,2016年上市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增長并沒有停滯,但是增速較2015年確實有所放緩。
2016年,私人銀行管理資產規模增速超過30%的僅有2家銀行,分別是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建設銀行和上海銀行則實現了20%以上的增長;其余銀行大多增速在10%-20%之間,少數銀行的增速甚至低于10%(或未披露)。
而2015年,客戶數或管理資產規模增速超過60%的有3家銀行,增速不足60%但達到40%的另有3家;其余銀行的規模增速也都大多超過了20%。
不僅在與過往的自己相比時,私人銀行業務似乎遭遇了減速,私人銀行在與競爭對手的較量中,也并未顯示出身“銀行豪門”優勢。本報記者注意到,在紐交所上市的某獨立財富管理機構在官網披露,該公司累計管理資產已超過3808億元,服務超過13.54萬名高凈值客戶和企業。
事實上,多家財富管理機構2016年發展的風生水起,30%以上的規模增速并不是“稀缺品”。一位高凈值客戶日前向本報記者表示,“選擇大型財富管理機構是因為其產品類型比較豐富,尤其是海外產品和一些私募股權類投資產品方面優勢比較明顯。”這或許印證了上述支行副行長所感覺到的高凈值客戶“被偷走”。
“我們的產品與銀行應該是錯位競爭和配合的,我們擅長的是另類投資以及資產配置”,另一家大型財富管理機構中層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們在為高凈值客戶配置固收類產品時,也會推薦一些銀行的理財產品,但銀行的產品只是我們配菜中的一部分。”
某財富管理機構的創始人、CEO日前也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與過去僅僅呼吁資產配置不同,如今財富管理機構有實實在在的產品落地這一投資理念和需求。對于高凈值人群,可以通過專業人士進行服務;對于大眾富裕階層,可以用科技金融的方式實現資產配置”。
為了更直觀地感受私人銀行與財富管理機構的市場拓展手法,本報記者以咨詢為名暗訪了部分上市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部門和兩家獨立財富管理機構。其中,某國有大行的私人銀行部門的業務人員對記者表示,“在我行金融資產超過5000萬元以上的客戶可以享受定制產品的服務,低于這一規模的普通私人銀行客戶可以通過官網上的信息披露自主選擇產品。”該客服人員雖然能夠回應記者的咨詢,但是缺乏主動推介內容,不僅沒有主動詢問潛在客戶的聯系方式,還婉拒了記者對于其手機號碼的詢問。
而記者暗訪兩家財富管理機構遇到的情況則與上述情況截然不同。記者留下手機號碼的半小時內就收到了業務人員加微信好友的申請,記者選擇了拒絕通過,當日下午,兩家機構業務人員都進行了電話回訪。不過相對而言,上市銀行私人銀行的合規意識較高,在被記者問及海外投資如何實現資金出境時,都明確表示需要客戶自有外幣資產,銀行不能通過違規的手法幫助客戶換匯。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