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14 23:52:3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記者 李彪
5月12日,北京市環保局印發《北京市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指出,到2017年底,鋼鐵、火電、水泥、煤炭、造紙、印染、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等8個行業達標計劃實施取得明顯成效,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和環境監管機制進一步完善,環境守法良好氛圍基本形成。到2020年底,各類工業污染源持續保持達標排放,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環境守法成為常態。同時提出,2019年底前,基本完成各類工業污染源超標問題整治工作。
北京市環保局強調,實施超標排污聯合懲戒,環保部門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作配合,依法依規對違法排污單位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和負有直接責任的有關人員實施限制市場準入、停止優惠政策、限制考核表彰等聯合懲戒措施。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相對于周邊地區而言,北京市的工業污染全面達標的壓力要小一些,但是,仍存在一些小散亂污企業,且一些諸如揮發性有機物等特定污染物的達標排放的控制也會有一定難度。
8重點行業超標問題整治任務年底前完成
《方案》要求,選取產排污量大、已制定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或發放排污許可證等行業優先重點實施,通過重點帶動一般,推動工業污染源實現全面達標排放。工業污染源是指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固定污染源。
《方案》對于完成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提出了明確的時間表,2017年底前,完成鋼鐵、火電、水泥、煤炭、造紙、印染、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等8個重點行業超標問題整治任務;2019年底前,基本完成各類工業污染源超標問題整治工作;2020年,進一步鞏固提升工業污染源超標問題整治成效。
馬軍稱,北京存在小散亂污企業,特別是遠郊地區,小散亂污企業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同時,一般性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北京市做得相對較好,但是,一些特定污染物,比如涉及揮發性有機物的印刷、噴涂等企業的達標排放問題,還會有一些挑戰。
根據工作任務安排,北京市環保局要求,結合日常監管、違法案件查處、污染源在線監控等情況,對工業污染源排放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全面排查工業污染源超標排放、偷排偷放、數據造假等問題,切實掌握超標排放企業清單及存在問題。2018年底前完成達標排放評估工作。
同時,在全面排查和評估的基礎上,《方案》強調,對超標排放的企業,要督促其嚴格落實和規范開展自行監測,加密對超標因子的監測頻次,并及時向環保部門報告。在對違法行為依法處罰的同時,能立即整改的,要責令企業立即整改解決;一時難以完成整改的,要責令其明確落實整改的措施、責任和時限;問題嚴重、達標無望的,要依法提請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關閉。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超標排污問題,北京市將采取聯合懲戒的方式,環保部門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作配合,依法依規對違法排污單位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和負有直接責任的有關人員實施限制市場準入、停止優惠政策、限制考核表彰等聯合懲戒措施,并在當地主要媒體和政府網站上向社會公布相關信息。
京津冀均出臺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方案
從全國范圍來看,工業污染源是我國環境污染的主要貢獻者。多年來,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
去年底,環保部印發《關于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的通知》明確,到2017年底,鋼鐵、火電、水泥、煤炭、造紙、印染、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8個行業達標計劃實施要取得明顯成效,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和環境監管機制進一步完善,環境守法良好氛圍基本形成。到2020年底,各類工業污染源持續保持達標排放,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環境守法成為常態。
截至目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上海,海南、內蒙古等多省市(區)出臺了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的實施方案,作為環境污染的重點區域,京津冀三地已全部出臺對應方案。
然而,需要正視的是,當前我國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難度較大。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情況來看,今年5月1日,23個督查組發現166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約占檢查總數的69.2%;5月3日,發現存在環境問題企業約占檢查總數63%;5月8日,發現存在環境問題企業約占檢查總數78.4%;5月10日,發現存在環境問題企業約占檢查總數62.5%;5月12日,發現存在環境問題企業約占檢查總數75.7%;5月13日,這一比例也達到了72%。
馬軍認為,環保部督查組發現的這些問題,說明了長期以來工業污染源超標排放的問題并沒得到有效控制,否則大氣污染也不會依然嚴重。現在加強督查力度,督查中觸及到了工業污染源存在超標排放的問題,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更應該將督查轉化成長效的環境法治,防止出現反彈的問題。
馬軍說,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最大的難度在于決心,相關政策要求要加強落實,比如本應該關停的企業最后只是罰款就解決了,那么工業污染源超標排放的問題還是難以根除。馬軍建議,在關停企業的時候,可能會和一些地方的利益不一致,會遇到一些抵觸,下一步應該加強建立對企業和地方政府的監督手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