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 2017-05-17 10:51:05
共享單車戰局正酣,共享汽車又成為了新的爭奪市場。
3月25日,北京首汽集團與奇瑞汽車就此前簽署的4000輛純電動汽車進行交接,并簽訂2017年首批1萬輛“小螞蟻”車型的采購協議。
首汽集團Gofun出行首席執行官魏東表示:“今年首汽集團追加采購1萬輛‘小螞蟻’作為2017年Gofun出行車輛投放的主力軍,足以說明我們在布局全國共享汽車市場的決心和實力。”
盡管共享單車市場還在跑馬圈地之際,但一批國內外汽車企業已經瞄準共享汽車這個未來估值高達千億元的市場。
據統計,目前國內已經有15家發展較為迅猛的分時租賃企業,注冊相關業務的企業共有350多家,包括汽車制造商、汽車租賃公司、互聯網公司在內的多方資本大舉進場。
“途歌”“Gofun”“EVcard”“Car2Go”“有車”“駕唄”“一步用車”等多個品牌相繼出現,讓汽車分時租賃這把火徹底燃起來了。但這可能僅僅是這場新游戲的開端,日前途歌遭遇使用非營運車輛從事租賃業務而涉嫌違規,從而被要求停止共享汽車業務,收回涉嫌違規的車輛,并送達整改通知書。這個新行業還有很多需要去面對。
Gofun增投布局全國市場
早在2016年,北京首汽集團和奇瑞汽車曾在蕪湖就打造“互聯網+分時租賃”出行平臺共同簽署合作協議,并采購4000輛新能源電動汽車。3月25日,首汽集團總經理周紅與奇瑞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李立忠現身簽約儀式進行了新車交接。與此同時,首汽集團Gofun出行首席執行官魏東與奇瑞新能源公司總經理高立新現場簽署了2017年采購合作協議,并簽訂首批采購訂單1萬臺。
一年以來,Gofun進入了北京、上海、青島、廈門等城市,據該公司相關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時下,Gofun出行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全國重點城市的布局,4月底將完成包括武漢、成都、長沙、廣州、西安等12個城市的車輛投放工作,同時針對各城市的本土情況,制定因地制宜的投放計劃和優惠政策。
該人士表示,預計年底,Gofun出行投放車輛將破萬,屆時全部一線城市、省會城市、沿海經濟發達的二線城市都將覆蓋其服務網點。
根據外媒資料顯示,共享汽車最早起源于美國。從1999年Zipcar的上線到2008年的德國car2go,共享汽車熱潮正在席卷全球。
在開展租車業務的公司中,根據業務背景可分為傳統租賃公司背景、整車企業背景、科研項目背景、互聯網企業背景四大類。其中發展勢頭最為迅猛的要數整車企業,目前以首汽集團為支撐的Gofun,以上汽集團為支撐的EVcard兩家是目前投入車輛最多的企業。
其次是以互聯網、科技企業、動力電池為背景的共享汽車公司也備受關注,目前樂視投資的零派樂享,和用smart打響市場途歌汽車,均受到外界的密切關注。
普華永道的報告指出,未來5年汽車分時租賃市場將以超過50%的增幅繼續發展,預計在2018年后分時租賃市場逐漸趨于明朗,主流企業會通過并購形式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和領先地位。未來分時租賃市場也將形成3-4家全國范圍內領先的龍頭企業。
行業市場面臨重重難題
不過,共享汽車與共享單車相比,前面的路還很長。
近期火熱的途歌汽車由于投放車輛少,反而增加了租車的難度。在廣州,途歌頁面上顯示的可租車輛僅有19輛。不少用戶向時代周報記者反映,甚至需要搭乘公交,才能去到最近車輛所在地點。同時,“自由取還”模式還存在停車費的問題。當前使用途歌的人數并不多,汽車循環使用的頻率偏低。停車場里的途歌汽車往往一停就是兩三天,接力用戶支付停車費用較高,不少用戶被高昂的停車費“嚇跑”。
3月10日,分時租賃市場迎來了第一家倒閉企業友友用車,該企業成立不到3年獲3次共2000萬美元融資,兩次布局都趕上了行業風口,卻在共享經濟方興未艾時倒下了。值得關注的是,友友用車曾經采用過P2P模式。然而,由于P2P模式使用的并非租賃牌照,標準化服務困難、獲取車輛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等無法回避的痛點,友友租車最終成為了共享汽車領域的先烈。
不同于共享單車可以做到迅速擴張,汽車分時租賃還受到諸多限制,比如場站資源、充電基礎設施、汽車營運資質等。在北上廣深等限牌城市,分時租賃的發展還深受汽車營運資質的制約。一度用車CEO王楊就表示,目前新能源分時租賃行業最大的問題是牌照,比如2016年,受制于機動車牌照發放總量控制,北京市僅下發了2000個分時租賃小客車的經營指標,共有5家企業分得該指標。
有數據顯示,北京備案經營汽車租賃業務的有1200多家公司,但擁有車輛數量超過100輛的公司鳳毛麟角。甚至有觀點認為,這可能又是資本裹挾下的一次狂歡。
雖然共享汽車發展得如火如荼,但仍有質疑認為,這場狂歡只是新能源汽車發展和補貼政策共同追捧形成的政策市場,而非為滿足消費者需求開辟的市場。獨立汽車咨詢顧問張翔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早期新能源汽車在補貼過后幾乎不用花錢就可以買到一輛,而新能源汽車產能已經過剩,為消化新能源產能,不少車企才開始紛紛布局分時租賃。
事實上,該領域對于非車企的公司而言,有一定門檻。因為前期購置車輛、鋪設網點的費用高,且訂單規模不足,從而會導致絕大多數參與的企業為巨額虧損狀態。此外,這類企業還需面臨車輛折舊與維修費用、停車費等難題。
時代周報記者 李洋睿崢 特約記者 陸一夫 發自北京、廣州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