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23 23:22:10
每經編輯 艾國
艾國
近日,一批中國企業再次遭到各種類型的國際做空力量狙擊。例如,港交所上市公司中國信貸被匿名分析做空,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平潭海洋被Aurelius Value做空,股價可能面臨波動。
以香櫞、渾水、Aurelius Value、匿名分析為主的做空組織,多年來一直盯著中國在海外上市的公司,通過制造股價波動從中國企業身上獲利。但是,市場對這批做空機構本身卻缺乏監管——做空成功,這些機構開心獲利;做空失敗,他們無需負責。這種運作模式一本萬利,但由此也帶來一個難題——誰來監管神秘做空者?
在經常襲擊中國上市公司的做空機構中,渾水、香櫞屬于同一個類型。香櫞成立于2001年,2006年開始涉及中國概念股。渾水公司最早出現于2009年,創始人布洛克曾長期在上海居住。這兩家機構的動機和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做空獲利,也就是為了錢。
還有一類機構則比較神秘,比如說匿名分析(Anonymous Analytics)。它是一個名為“匿名”(Anonymous)的黑客組織的分支機構。《金融時報》將后者稱為一個松散的黑客行動組織:沒有正式的成員名單,各路“匿名者”聯手從事惡作劇、抗議或各種形式的非暴力反抗。這個黑客組織攻擊過索尼公司,還曾經令美國中情局的網站癱瘓長達數小時。
和香櫞、渾水不同,匿名分析做空的目的和動機更加復雜。
首先,他們曾公開聲明,做空并不是為了錢。比如他們曾這樣介紹自己:“我們不是做空機構,匿名分析沒有直接或者間接持有或看空該報告中所提到的所有證券。”但他們又隱晦地承認,考慮到其“聯營方、合作伙伴、成員組織、顧問、客戶及其他關聯方”所持的空頭頭寸,它不排除在某些案子中存在一些個人的“間接利益”。這種似是而非、欲言又止的介紹和表述,可能是為了更好地隱藏其真實的動機。
相比香櫞、渾水商業模式,匿名分析這種機構(如果是一個機構的話)更加危險和不可控——當一個機構宣稱做空行動與經濟利益無關時,任何一個被做空的公司都會不寒而栗,因為這已經超出了商業的理解范疇。
香櫞和渾水,要想通過做空掙錢,就得有真材實料。這幾年,這兩家公司的做空成功率越來越低,這說明市場的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做空早期,一部分中國公司因為海外經驗不足,對成熟金融體系的監管、披露規則不熟悉,難免在經營活動中出現瑕疵。尤其是對于美國投資者而言,中國公司是神秘的,人們難以或不愿驗證真偽,美國投資者往往傾向于相信香櫞這類組織說的話,后者正是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來漁利。
但是近些年來,中國公司不但自身越來越硬,對國際金融規則也吃得越來越透,不再簡單選擇躲避,而是直接回擊。比如說,香櫞和渾水都做空過新東方,但新東方全部挺過來了;香櫞做空中國恒大,許家印也直接給“懟”回去了。
出現做空失敗的案例,一方面說明中國企業的質量正在大幅提升,規范化不斷提高,優秀企業的抗惡意打擊能力更強了;另一方面也說明大眾對那種充滿情緒化的猜測式做空已經見怪不怪,換言之,做空組織的套路有點失靈了。
相對于香櫞和渾水,匿名分析更加神秘。一般情況下,不公布自己真實身份的機構,目的無非有三個:一是想要制造神秘和恐慌的氣氛,虛張聲勢;二是想脫離現實社會的法律和制度,行使沒有監管的超級權力;三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隱藏其身份。
如果只是故作玄虛,或者打著做空的旗號弄些錢,那還是小事,但現實往往沒那么簡單。在這些機構的眼中,往往只有自己的價值標準,而沒有世界的價值標準。當然,或許他們自己宣稱的價值標準,只是某種襲擊的借口而已。
這種匿名機構并不在陽光之下,也就不在各種社會體系的監管之下,它可以在某個陰暗的角落選擇自己的目標出手,并宣稱自己是正義的代表,但誰也不能保證它究竟是不是正義的代表。
做空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和做多一樣只是金融工具而已。但是,做空從來就不是毫無代價的做空,也不是毫無專業性的猜測,更不是毫無約束和監督的“私刑”懲罰。強大的工具掌握在規則和制度之內,這是人類之福,而當它被不受監管者掌握時,則可能助紂為虐。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著下行壓力,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為了拓展市場和發展空間,中國正在全力推動走出去戰略,并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謀求更深遠的國際合作。當前匿名分析發動對中國海外上市公司的做空行動,時間點十分敏感,動機也比較復雜。考慮到這個組織神秘的背景,不能不多一份提防。
未來,隨著中國企業和中國資金大批量出海,對于這些神秘的、凌駕于現有法律規則之上的組織,中國必須得有所警惕。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這些神秘機構在做空紐約股市的中概股以及港股市場的中資股之后,很難說未來不會逐漸轉移到A股,而且其攻擊目標也有可能從上市公司轉移到非上市公司,從證券資產端轉移到貨幣體系端。
如果真是這樣,這就絕不僅僅是幾家上市公司的小賬,而是關系國家金融安全的大賬。
中國有必要從金融安全的角度將做空行為列入監管范圍,至少要讓它在中國法律框架之內運行,絕不能讓這些不知背景的神秘力量為所欲為。
對于各國監管機構,也應該形成國際監管共識,要求做空機構陽光化。這樣才能讓做空機構和其他金融機構在同一市場環境下競技。否則,允許毫無代價地打冷槍,將是全球監管之恥。
至于各種類型的中國上市公司,也應該坦然、積極面對各種類型的做空、看空,即便沒有這些專業做空機構的狙擊,也有可能遇到賣方機構調低評級等,要認識到多空伴隨是一種常態。
企業要做的就是做好運營,遵守交易所的各項規范。遇到惡意做空狙擊,更要積極主動地迎戰,要擅長利用國際法律和規則,為自己取得發展空間。沒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長的機會,這是任何一家公司由小變大所必經的道路。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