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為了吃貨們的口福,中國人“種”遍全世界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29 07:56:50

中國的吃貨們在最近幾年,一定感覺到自己的飲食偏好逐漸“國際化”了吧。大龍蝦、三文魚、牛排、美式火腿這些外來食品越來越多地成了中國人餐桌上的常客。

這些飲食潮流背后,是中國食品行業海外“圈地”收購的結果。由于中國國內可供開發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為了保證糧食安全和滿足消費者升級的需求,中國食品行業最近幾年掀起了“走出去”的浪潮。

據彭博社等媒體報道,全世界從莫桑比克到阿根廷的廣大范圍內都出現了中資企業的身影。中國企業不僅在國外購買農地生產大米,而且還大舉收購國外成熟的食品和乳制品廠商。例如澳大利亞最大乳制品生產商VDL就被中國商人盧先鋒收購,而美國人引以為豪的火腿生產商Smithfield則被雙匯控股的萬洲國際收購。如今,萬洲國際在鄭州的豬肉廠使用Smithfield提供的生肉,為中國消費者生產著地道的美式豬肉制品。

▲圖片來源:彭博社

為了“吃貨”們的口福,中國企業在全世界奔波打響了一場“餐桌保衛戰”。

農地吃緊,中國企業海外開荒種地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了解到,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地球人口可能會在未來達到97億的峰值。為了養活如此龐大的人口,糧農組織認為,全球糧食產能必須在2009年的基礎上再增加70%。集約化大規模機械生產是未來農業科技的發展趨勢。

我國的農業科技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進步,例如海南島農民使用無人機播種的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然而,可利用耕地面積的狹小是制約我國糧食產量的重要因素。根據今年2月中國新聞網的報道,僅在“十三五”期間,因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建設占用等原因,預計耕地面積就將減少7000多萬畝。

即使中國制定了18億畝(相當于1.2億公頃)“耕地紅線”的政策,但對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耕地面積仍然相當局促。據東方網,南京農業大學國際食品與農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鐘甫寧認為,中國有2.6億農戶耕種1.2億公頃農田,平均每戶耕地面積還不到半公頃。如此狹小的耕地面積制約了農業機械的展開使用。

面對這種形勢,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在海外收購農地生產糧食。這種土地收購也開創了中國和東道國雙贏的模式:

一方面中國企業獲得了大面積的成片耕地可以生產糧食,銷回國內;

另一方面東道國農民可以學習中國先進的農業科技。

這種雙贏模式的最佳案例,要屬湖北襄陽的萬寶糧油公司在莫桑比克中標獲得的一塊2萬公頃的林波河谷耕地。根據莫桑比克投資中心的報道,中國與莫桑比克合作設立的農業基金拿出了1000萬美元支持這個項目的運營建設,而萬寶糧油更是投資了2.5億美元大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和農業機械設備,不惜血本地經營這片耕地。

莫桑比克政府的項目負責人ArmandoUssivane表示,中國企業的到來讓當地農業看到了曙光。這片水土肥沃的河邊谷地因為莫桑比克內戰原本已經荒廢了16年之久,8000多名農民生活在這里。萬寶糧油帶來資金和技術,使得這片土地重現生機,糧食產量也有望回到戰前的巔峰水平。

萬寶糧油不僅為當地社區修建學校和公路,更是培訓了300名當地農民,教會他們中國的農業技術。

隨著中國對海外農業的大力投入,全世界也在“搭便車”享受著中國人帶去的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文森特·馬丁對中國“負責任”的投資方式表示贊許。他說,“中國的做法對當地社區也帶去了利益,有助于當地農業產量的提高。”

中國企業的大力收購下,南美、非洲、東南亞等地的耕地紛紛變成種植大米的稻田,緩解了中國國內的糧食供應壓力。

中國白領消費升級,海外收購“為我所用”

除了糧食安全的考慮,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白領階層的飲食消費也在升級。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2011年中國人均蛋白質攝入量達到100克每天,不僅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80克/天,甚至超過了日本。


▲圖片來源:彭博社

隨著中國城市白領階層對蛋肉奶的消費量增加,他們的食品消費也更加趨向高檔化和國際化。在這樣的需求支撐下,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國門,收購發達國家的知名農業品牌,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國際化的產品。

據彭博社,畢馬威奧克蘭負責人伊恩·普勞福德介紹,“中國在海外收購的食品公司都是頂級的公司,中國人只認著名的品牌。”據統計,自從2005年以來,中國食品工業的海外并購累計已經超過520億美元,而且絕大多數投資集中在發達國家的行業內歷史悠久的知名企業。

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累計進口奶粉54.7萬噸,中國消費者對進口高檔乳制品的需求,使得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乳業傳統強國大舉并購當地乳企。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2016年2月,寧波商人盧先鋒旗下的月亮湖投資公司獲得澳大利亞政府審批通過,正式收購了澳大利亞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乳制品企業VDL,交易金額2.8億澳元,約合13.16億元人民幣。這并不是首家中國企業對境外乳企出手的案例。此前,澳優乳業就全資收購了荷蘭海普諾凱乳業集團、光明乳業收購了以色列乳品公司TNUVA集團、荷仕蘭也全資收購了一家新西蘭工廠及四萬畝的牧場。

商務部官網信息顯示,始建于1825年的VDL公司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擁有25個農場,在1.9萬公頃的牧場上總共養殖了2.6萬頭奶牛。該公司年產牛奶1億升,為澳洲最大單體牛奶供應商。據彭博社報道,“月亮湖”計劃將這家192年歷史的公司產品包裝成“綠色新鮮”的高檔形象在中國推廣,并在未來將新鮮牛奶運送到寧波港口,進而在北上廣等大城市的高端超市銷售。

除了乳制品行業外,2013年雙匯收購Smithfield花費的47億美元,也創造了當時中國企業收購美國公司的記錄。根據CNBC報道,位于弗吉尼亞州的Smithfield是美國最著名的豬肉制品生產商之一,其生產的培根、火腿等制品充滿了弗吉尼亞當地特色風味,非常具有代表性。


▲圖片來源:CNBC

中國企業在收購Smithfield之后的幾年時間里,通過增加當地雇員和投資金額等實際行動,逐漸消除了小鎮居民當初對收購案的懷疑和反感。“這個小鎮的居民相當保守,他們被中國人收購自己的公司嚇到了,”當地報紙《史密斯菲爾德時報》編輯愛德華茲稱,“如今這一切已經煙消云散。”

雙匯通過收購Smithfield,也將地道的美國風味搬到了其在鄭州設立的豬肉生產廠。中資企業的收購不僅沒有使得美國傳統的豬肉制品文化消失,反而將美國風味引進了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

中國食品行業的海外并購不僅著眼于消費市場,中資企業在產業鏈上游的儲存、生產等環節也有意延攬國際先進技術。2016年2月3日,瑞士種子和農藥生產商先正達公司(SyngentaAG)宣布,中國化工集團出價超過43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000億)現金收購這家公司。據紐約時報報道,這一轟動性的交易直到當年8月才被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正式批準。中國化工擊敗國際農業巨頭孟山都,成功收購先正達公司的案例,也讓全世界為之震驚。

每經編輯 鄭直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彭博社、中國新聞網、南方都市報。

責編 余冬梅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中國的吃貨們在最近幾年,一定感覺到自己的飲食偏好逐漸“國際化”了吧。大龍蝦、三文魚、牛排、美式火腿這些外來食品越來越多地成了中國人餐桌上的常客。 這些飲食潮流背后,是中國食品行業海外“圈地”收購的結果。由于中國國內可供開發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為了保證糧食安全和滿足消費者升級的需求,中國食品行業最近幾年掀起了“走出去”的浪潮。 據彭博社等媒體報道,全世界從莫桑比克到阿根廷的廣大范圍內都出現了中資企業的身影。中國企業不僅在國外購買農地生產大米,而且還大舉收購國外成熟的食品和乳制品廠商。例如澳大利亞最大乳制品生產商VDL就被中國商人盧先鋒收購,而美國人引以為豪的火腿生產商Smithfield則被雙匯控股的萬洲國際收購。如今,萬洲國際在鄭州的豬肉廠使用Smithfield提供的生肉,為中國消費者生產著地道的美式豬肉制品。 ▲圖片來源:彭博社 為了“吃貨”們的口福,中國企業在全世界奔波打響了一場“餐桌保衛戰”。 農地吃緊,中國企業海外開荒種地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了解到,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地球人口可能會在未來達到97億的峰值。為了養活如此龐大的人口,糧農組織認為,全球糧食產能必須在2009年的基礎上再增加70%。集約化大規模機械生產是未來農業科技的發展趨勢。 我國的農業科技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進步,例如海南島農民使用無人機播種的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然而,可利用耕地面積的狹小是制約我國糧食產量的重要因素。根據今年2月中國新聞網的報道,僅在“十三五”期間,因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建設占用等原因,預計耕地面積就將減少7000多萬畝。 即使中國制定了18億畝(相當于1.2億公頃)“耕地紅線”的政策,但對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耕地面積仍然相當局促。據東方網,南京農業大學國際食品與農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鐘甫寧認為,中國有2.6億農戶耕種1.2億公頃農田,平均每戶耕地面積還不到半公頃。如此狹小的耕地面積制約了農業機械的展開使用。 面對這種形勢,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在海外收購農地生產糧食。這種土地收購也開創了中國和東道國雙贏的模式: 一方面中國企業獲得了大面積的成片耕地可以生產糧食,銷回國內; 另一方面東道國農民可以學習中國先進的農業科技。 這種雙贏模式的最佳案例,要屬湖北襄陽的萬寶糧油公司在莫桑比克中標獲得的一塊2萬公頃的林波河谷耕地。根據莫桑比克投資中心的報道,中國與莫桑比克合作設立的農業基金拿出了1000萬美元支持這個項目的運營建設,而萬寶糧油更是投資了2.5億美元大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和農業機械設備,不惜血本地經營這片耕地。 莫桑比克政府的項目負責人ArmandoUssivane表示,中國企業的到來讓當地農業看到了曙光。這片水土肥沃的河邊谷地因為莫桑比克內戰原本已經荒廢了16年之久,8000多名農民生活在這里。萬寶糧油帶來資金和技術,使得這片土地重現生機,糧食產量也有望回到戰前的巔峰水平。 萬寶糧油不僅為當地社區修建學校和公路,更是培訓了300名當地農民,教會他們中國的農業技術。 隨著中國對海外農業的大力投入,全世界也在“搭便車”享受著中國人帶去的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文森特·馬丁對中國“負責任”的投資方式表示贊許。他說,“中國的做法對當地社區也帶去了利益,有助于當地農業產量的提高。” 中國企業的大力收購下,南美、非洲、東南亞等地的耕地紛紛變成種植大米的稻田,緩解了中國國內的糧食供應壓力。 中國白領消費升級,海外收購“為我所用” 除了糧食安全的考慮,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白領階層的飲食消費也在升級。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2011年中國人均蛋白質攝入量達到100克每天,不僅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80克/天,甚至超過了日本。 ▲圖片來源:彭博社 隨著中國城市白領階層對蛋肉奶的消費量增加,他們的食品消費也更加趨向高檔化和國際化。在這樣的需求支撐下,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國門,收購發達國家的知名農業品牌,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國際化的產品。 據彭博社,畢馬威奧克蘭負責人伊恩·普勞福德介紹,“中國在海外收購的食品公司都是頂級的公司,中國人只認著名的品牌。”據統計,自從2005年以來,中國食品工業的海外并購累計已經超過520億美元,而且絕大多數投資集中在發達國家的行業內歷史悠久的知名企業。 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累計進口奶粉54.7萬噸,中國消費者對進口高檔乳制品的需求,使得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乳業傳統強國大舉并購當地乳企。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2016年2月,寧波商人盧先鋒旗下的月亮湖投資公司獲得澳大利亞政府審批通過,正式收購了澳大利亞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乳制品企業VDL,交易金額2.8億澳元,約合13.16億元人民幣。這并不是首家中國企業對境外乳企出手的案例。此前,澳優乳業就全資收購了荷蘭海普諾凱乳業集團、光明乳業收購了以色列乳品公司TNUVA集團、荷仕蘭也全資收購了一家新西蘭工廠及四萬畝的牧場。 商務部官網信息顯示,始建于1825年的VDL公司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擁有25個農場,在1.9萬公頃的牧場上總共養殖了2.6萬頭奶牛。該公司年產牛奶1億升,為澳洲最大單體牛奶供應商。據彭博社報道,“月亮湖”計劃將這家192年歷史的公司產品包裝成“綠色新鮮”的高檔形象在中國推廣,并在未來將新鮮牛奶運送到寧波港口,進而在北上廣等大城市的高端超市銷售。 除了乳制品行業外,2013年雙匯收購Smithfield花費的47億美元,也創造了當時中國企業收購美國公司的記錄。根據CNBC報道,位于弗吉尼亞州的Smithfield是美國最著名的豬肉制品生產商之一,其生產的培根、火腿等制品充滿了弗吉尼亞當地特色風味,非常具有代表性。 ▲圖片來源:CNBC 中國企業在收購Smithfield之后的幾年時間里,通過增加當地雇員和投資金額等實際行動,逐漸消除了小鎮居民當初對收購案的懷疑和反感。“這個小鎮的居民相當保守,他們被中國人收購自己的公司嚇到了,”當地報紙《史密斯菲爾德時報》編輯愛德華茲稱,“如今這一切已經煙消云散。” 雙匯通過收購Smithfield,也將地道的美國風味搬到了其在鄭州設立的豬肉生產廠。中資企業的收購不僅沒有使得美國傳統的豬肉制品文化消失,反而將美國風味引進了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 中國食品行業的海外并購不僅著眼于消費市場,中資企業在產業鏈上游的儲存、生產等環節也有意延攬國際先進技術。2016年2月3日,瑞士種子和農藥生產商先正達公司(SyngentaAG)宣布,中國化工集團出價超過43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000億)現金收購這家公司。據紐約時報報道,這一轟動性的交易直到當年8月才被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正式批準。中國化工擊敗國際農業巨頭孟山都,成功收購先正達公司的案例,也讓全世界為之震驚。 每經編輯鄭直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彭博社、中國新聞網、南方都市報。
為了吃貨們的口福 中國人“種”遍全世界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