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31 22:22:34
每經記者 梁薇 每經編輯 楊翼
5月22日,阿里巴巴旗下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菜鳥網絡)發布了一項未來綠色智慧物流汽車計劃,擬在未來5年,聯合上汽、東風、瑞馳等車企共同投放100萬輛新能源智慧物流汽車。
雖然運營商方面強調的是“智慧物流”特性,但對汽車行業來說,“新能源物流車”更引發關注。畢竟,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整體產銷量才達到50多萬輛,菜鳥網絡提出的100萬輛投放目標,對新能源物流車行業來說,顯然是一塊很大的蛋糕。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電商和快遞業迅速發展,城市物流需求缺口龐大,加上運營成本相對低廉,以及大中城市的減排需求,新能源物流車已站上風口。
不過,就目前產業發展的情況來看,新能源物流車仍處于前期摸索發展階段,一方面,政策支持尚不完全明朗;另一方面,行業標準和產品設計均未成熟。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以下簡稱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雖然物流車需求巨大,但產業集中度低和市場較“混亂”,行業對車型質量和設計都還未形成共識,“預計再過1~2年發展時間,市場將較為成熟。”
市場需求釋放
據了解,目前,菜鳥網絡的新能源智慧物流車僅在成都和深圳進行試點運營。雖然菜鳥網絡的計劃尚處試點階段,但就新能源物流車這一細分市場的情況看,需求量十分龐大。
業內普遍認為,今年,隨著政策逐步明朗,純電動物流車行業逐漸趨于理性,預計2017年電動物流車行業將實現約10萬輛銷量,同比增速超100%。
不同于私人消費者對新能源乘用車的疑慮,運營商對新能源物流車的接受與歡迎程度較高。崔東樹就指出,一方面,新能源物流車對城市減排確實能起到效果,因此在多數城市可不受限制行駛;另一方面,相對燃油車來看,這類車的運營成本較低,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去年,個別城市的“禁摩限電”等措施曾一度給物流和快遞行業帶來困擾,物流、快遞企業在很多城市已主要選擇使用低速電動車改造的物流車,用于解決“最后一公里”的投送問題,這同時也進一步使新能源物流車,特別是純電動物流車的需求得到釋放。
北汽集團新能源汽車管理部王水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新能源物流車市場是否能完全打開,主要看五方面因素,一是車輛制造成本能否做到最低;二是城市是否對此類車實施限行;三是交管部門是否會給純電動物流車發放運營證;四是能否建立有效的互聯互通運營平臺,實現物與車之間的快速配對;五是物流車產品質量需過關。
行業尚處摸索階段
新能源物流車需求雖在逐步釋放,但目前行業仍處于前期摸索發展階段。
僅就目前生產企業的情況來看,除需要有效控制造車成本外,還要面對政策變化所帶來的風險。
一家新能源物流車企業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按照目前的市場需求,其所在公司的車型1年簽一兩萬輛的訂單不是問題,但基于對補貼政策變化的判斷,現階段企業只能少量接單,“賣得越多,壓力越大”。
據記者了解,2016年底出臺的《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提出“非私人用戶累計運營3萬公里才能領取補貼”要求后,一些小型物流企業所使用的物流車難在短時期內難以達到3萬公里行駛里程,這將使新能源物流車生產企業拿到補貼的時間拖后,面臨較大風險。
上述新能源物流車企業相關負責人還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按照今年電池大約1700元/度的價格計算,一輛帶50度電的新能源物流車僅電池成本就達到8.5萬元,整車成本在14萬元左右,而要與同級別燃油車競爭,只能以8萬元的價格銷售,這樣也就只能依靠補貼才能實現盈利,而隨著政策要求進一步提高,企業壓力也在增大。
王水利也指出,物流企業對成本控制要求非常高,因此對物流車生產企業來說,用提高售價來覆蓋成本不現實。由此看來,在電池成本還未大幅下降時,新能源物流車仍只能依靠補貼來實現盈利。
根據崔東樹統計,符合補貼標準的電動車產品也不多,在工信部連續發布的4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中,專用車及卡車的數目偏少,共計373款,在總計1473款車型中占比25.3%,不過已呈逐批增加趨勢。
此外,新能源物流車技術標準不統一,也是困擾行業發展的一大問題。
據崔東樹介紹,目前,傳統汽車廠商推出的新能源物流車,基本都是基于燃油車改造而來,設計上并不完全能符合物流運輸的需求,行業內也還沒有一個普遍被接受的標準。
而據記者了解,菜鳥網絡去年已開始聯合合作伙伴進行新能源物流車研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一種跨界推動。
業內則有觀點認為,總的來看,未來新產品、新標準是否能在此類需求推動下迅速形成,還要看市場后續的發展情況。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