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 2017-06-07 14:33:12
《經濟參考報》記者6日獲悉,財政部、農業部日前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將重點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綠色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農產品物流與交易平臺,“互聯網+”現代農業等六個重點領域。
實施意見提出要合理分擔風險,保障合理回報,確保公平競爭,嚴格債務管理,強化信息公開,嚴格績效監管。具體包括“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PPP項目”,“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參與農業PPP項目合作,消除本地保護主義和各類隱形門檻。”“嚴禁通過政府回購安排、承諾固定回報等方式進行變相舉債”等。
在政策保障方面,實施意見明確,要強化組織領導責任;優化資金投入方式,探索創新農業公共服務領域資金投入機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拓寬金融支持渠道,充分發揮中國PPP基金和各地PPP基金的引導作用,帶動更多金融機構、保險資金加大對農業PPP項目的融資支持;完善定價調價機制,積極推進農業農村公共服務領域價格改革,探索建立污水垃圾處理農戶繳費制度;加強項目用地保障,在當地土地使用中長期規劃中全面考慮農業PPP項目建設需求,并給予優先傾斜,為項目用地提供有效保障等。
專家認為,PPP模式適用于具有公共服務屬性、政府無法獨立承擔、期限較長又具有微利的項目,農業產業建設與PPP模式的特點不謀而合,且市場規模巨大。
“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是下一步三農工作的重點,因為目前農業投資的主體是財政,未來必須以財政作為杠桿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投資農業,這也是國家正在推行的政策方向。”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可以由國家通過財政注入資金成立擔保公司或保險公司,如果社會資本投入后出現風險,這類政策性的擔保、保險公司可以賠付一部分,這樣可以把銀行、金融等各方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吸引更多資本投資農業。記者 孫韶華 林遠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