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08 23:30:34
每經編輯 范文茜 郭榮村
每經實習記者 范文茜 每經記者 郭榮村 每經編輯 文多
“共享充電寶,到底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這恐怕是創業者們被追問得最多的問題。別說王思聰了,即便騰訊投資了小電科技,馬化騰也曾在公開演講時坦言:“共享充電寶到底靠譜不靠譜,很多人都看不準”。
這事到底能不能成也許還看不清,但共享充電寶的實際需求是摸得著的。6月5日~6日晚7點至9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深圳市海岸城購物中心、保利文化廣場,以及購物公園COCO PARK、京基百納空間(KK MALL)等商圈進行實地走訪,考察包括來電、街電、小電、云充吧這4個在深圳鋪設網點較多的共享充電寶品牌。
通過走訪,記者發現,在共享的一面上,共享充電寶是有需求的,客流量大的地方使用率頗高。不過,在資本助推下,記者也看到各大品牌正在激烈爭奪“小場景”,且投放數量太多,出現類似共享單車那樣“供過于求”的情況。
●使用需求是有的:人多的地方能被“清倉”借走
從產品形態上來說,街電、來電、云充吧三種都是柜機式,街電的是小機型,來電和云充吧則有大小兩種體積的柜機——當然機體內的充電寶可以拿走使用。小電則是桌面式的,只能在固定場所充電,不能帶走,無需押金。
6月6日晚的用餐高峰期,深圳保利文化廣場3樓某餐廳內的街電柜機上有6個充電寶,在記者觀測的1小時內,只被借走了一個。而在海岸城東座一家餐飲店內,因為食客較多,6個充電寶全被借走,附近某茶飲店的12個充電寶,也只剩下3個可用。
來電同樣呈現出這個規律。在購物公園COCO PARK,靠近地鐵口、較為顯眼的充電寶使用率比放置在偏僻位置的高出30%左右。深圳白領莫女士告訴記者,她經常來借用充電寶,就是因為方便,“來電就設置在出入口,很明顯。”
而小電由于投放深圳市場較晚,品牌認知度較低,因此使用率不算高。購物公園COCO PARK一位餐廳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由于小電用電較快,需要店員給設備充電,操作起來比較麻煩,沒電了干脆就放在那里。盡管如此,記者發現在顧客很多的一家甜品店內,4臺小電依然有人使用。
如此看來,認為共享充電寶“沒有需求”似乎偏頗了。莫女士告訴記者,她出門在外手機用電特別快,而忘帶充電寶、充電寶沒電或者沒帶數據線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共享充電寶確實很方便,而且也不貴,一小時一塊錢。”
但共享充電寶是否是一種普遍的剛需呢?明顯的是,用戶在哪里,共享充電寶的價值就在哪里。
深圳某商場里的共享充電寶 每經記者 范文茜 攝
●“小場景”的廝殺:短期內會變成一片紅海
記者走訪發現一個明顯現象:在同一家店鋪里面,會出現兩種品牌的共享充電寶,頗能嗅到場景的爭奪火藥味。
在深圳保利文化廣場3樓的一家餐廳,門口放置著一臺小型來電柜機,店里面則有一臺未插電使用的街電柜機。店員表示:“本來都放在外面的,但太占地方了,就把其中另一臺給藏起來了。”
其他餐廳、酒吧、甜品店等“小場景”,也不乏街電和小電、來電和小電正捉對廝殺。
以太資本高級投資經理孫菡浥表示,從投放門檻來說,小場景門檻和成本相對較低,由此帶來的競爭態勢也會快速陷入白熱化,伴隨幾個主要玩家的集中發力,小場景會在短期內廝殺成一片紅海。
實際上,除小電外,無論是最早進入行業的來電,還是后來的街電、云充吧,一開始的切入點都是大型商超等大場景,設計的都是面積大、較笨重的立式柜機。但在運營過程當中,才逐漸意識到現實的殘酷——大柜機投入成本高,收益較低,于是紛紛轉身投入到具有封閉性的小場景中去。
來電正在從大場景切入小場景,來電科技CEO袁炳松認為,“小場景將會是來電、街電、小電‘三強爭霸’”。記者在袁炳松的辦公室里,也看到了兩種小型的新型樣品機——一種是桌面式小柜機,一種是桌面式單體機。
而云充吧總裁雷云也告訴記者,云充吧雖然在前期走了不少彎路,但已經決定從5月開始開足火力爭奪小場景市場,只做桌面式單體機,大柜機“完全放棄”。
小場景的成本有多低?小電投資人、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接受動點科技采訪時表示,選擇小電的原因就是“便宜”,便宜意味著速度快,能鋪量,兩三個月可以收回成本,一下就跑到前面去了。
●重蹈共享單車覆轍:資本驅趕下深圳已現“供過于求”
無可否認,共享充電寶是有需求的。但它也正在深圳出現“供過于求”的狀況,與共享單車在大馬路上堆積成山的場景,似曾相識。
共享的本質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而不是無節制地浪費。如果一家店鋪有兩家共享充電寶共同進駐,就意味著該店鋪至少有8臺以上的充電寶,而根據記者走訪的情況,以平均使用情況來看,每家店鋪每天被借走的只有3~4臺。
隨著資本大舉進入這一領域,一場拼速度、規模、運營能力的“惡戰”恐怕無法避免。陳歐投資街電后就采取激進策略,表示到2017年底鋪設500萬個機柜、全面覆蓋中國一二線城市。
放話的何止陳歐。“來電”透露其目標是兩年之內鋪設10萬臺大機柜、50萬~80萬臺小機柜。據媒體報道稱——“小電”宣布今年將在全國鋪設360萬臺共享充電寶,而“Hi電”則計劃今年在全國鋪設1000萬臺共享充電寶。
袁炳松對此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如此大規模、激進地生產、投放,真的是“共享經濟”的本質嗎?
在快速擴張、拼搶速度的過程當中,質量和服務似乎難以得到保證。走訪過程中,京基百納空間一家甜品店的店員告訴記者,已經有三四家企業說要來放置充電寶了,他們答應了其中一家,但“后來就完全不管了,壞了也很難找到人修”。
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創始和管理合伙人龍宇就曾同批這種“亂象”。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龍宇表示,人造風口讓資金扎推聚集,而非對投資做理性思考,比如共享概念從單車到充電寶,資本前仆后繼地投入,造成資本效率降低,這是極大的資源浪費。龍宇以共享單車為例說道:“堆積的炮灰車,這與本來讓城市生活更美好、低碳、節能完全背道而馳,非常諷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