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環保部副部長黃潤秋:技術創新成為推動環境質量改善關鍵手段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13 09:44:3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記者 李彪

6月12日,在國際清潔技術峰會暨環保技術國際智匯平臺第二屆年會上,環保部副部長黃潤秋表示,綠色科技創新對破解環境與發展難題具有重要作用。技術創新正在成為推動環境質量改善的關鍵手段。

本次年會的主題是“以技術創新推動環境質量改善”,聚焦綠色技術創新與轉化,大氣、水、土壤以及工業園區環境治理前沿經驗與技術分享。

據介紹,本次會議由環保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聯合舉辦。來自環保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國環境署、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部分駐華使館,以及有關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社會團體、中外環保企業約300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環保領域過去主要是施治,技術上沒有太多的創新,未來技術創新的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下一步更多要依靠技術的進步推動產業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環保市場的快速發展,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了大批資本投入環保領域,但技術創新不足,惡性競爭問題突出,比如:在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等領域不斷出現低價競爭,加強技術創新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去年8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了“發展生態環保技術”的要求,力爭實現生態環保技術的跨越發展,為我國環境污染控制、質量改善和環保產業競爭力提升提供科技支撐。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表示,“十三五”環保產業的發展將由政策驅動向政策與技術創新共同驅動轉變。

在上述年會上,黃潤秋對環保技術國際智匯平臺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服務環境質量改善,強化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關鍵技術交流共享;二是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搭建環保技術信息共享平臺,有效推動政府、智庫、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多元技術合作;三是強化國際合作,集聚國內外環保產業優勢資源,創新國際環保技術轉移模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國際清潔技術峰會暨環保技術國際智匯平臺第二屆年會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