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13 23:20:55
每經編輯 莫開偉
莫開偉
據《證券日報》報道,今年以來,已有30家企業IPO被否,原因眾多,有持續經營問題、有商業賄賂問題,還有觸目驚心的銀行和企業聯手造假。連日來證監會重拳出擊,律所、審計所、保薦券商等中介機構頻接罰單,且罰單數額巨大。如登云股份IPO虛假陳述,廣東君信律所及兩名簽字律師合計被證監會罰沒款400萬元,新時代證券及保薦代表被罰款逾3400萬元。
從證監會披露的這些案件看,企業造假欺詐上市,銀行、客戶及審計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及相關律師等參與造假,且其行為已到肆無忌憚、膽大妄為甚至是利令智昏的程度,確實令人震撼。更讓人擔憂的是通過造假已上市的公司到底占A股市場多大比重,這是民眾心中始終揮之不去的噩夢。
顯然,證監會在清理整頓資本市場種種亂象、加大監管力度懲治力度的同時,將嚴厲監管之拳砸向與上市企業相關的中介機構及其他人員,方向是對的。這符合保護廣大投資者利益的需求,值得全國民眾為其大大點贊。
首先,上市公司造假上市,通過系列數據虛假陳述蒙蔽證監會發審人員,僅靠上市企業造假是無法做到的,也是不可想象的,非得有中介機構、客戶及相關銀行的配合才行。因而,把監管之劍僅指向企業造假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嚴懲其“幫兇”才合情、合理和合法。
其次,上市公司通過虛假陳述達到包裝上市圈錢之目的,相關中介機構“沆瀣一氣”構筑利益同盟由來已久,也可以說是如今資本市場的一種潛規則,不出重拳打擊中介機構、客戶和銀行,企業造假上市隱患就無法根除。
再次,企業造假上市是資本市場亂象產生的源頭,不凈化市場環境,上市公司良莠不齊的現象就無法根除,講故事、編神話忽悠式上市,欺騙廣大投資者和圈錢的“罪惡游戲”就會生生不息。
更要明白的是,中介機構、客戶和銀行之所以明目張膽地為企業造假上市背書,恐怕一個最大的根源在于,他們之間存在某種共同利益。中介機構通過幫助企業造假可多增加收入,客戶幫助企業造假可獲得更多商業機會,銀行幫助企業造假上市可增加企業成千上萬倍的融資金額,給銀行貸款回收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然,這一切還只是擺在臺面上的東西,這些中介機構參與企業造假可能還會存在相關部門及人員的某種暗地利益勾結,這更會激發他們參與造假的積極性,甚至為了某種利益不惜鋌而走險和觸犯法律。
當前中介機構參與企業造假上市盛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違法成本太低。比如根據現行的《證券法》,對虛假陳述企業的頂格處罰為罰款60萬元,而其他參與造假的各方,大多并沒有受到懲處。
一個企業如果只要造假上市,其圈錢都以億元計,這點罰款無異于撓癢癢,不足以震懾造假企業。而且對幫助企業造假上市的中介機構及有關人員等不同的責任主體缺乏明確制度規定,對是否追究商業客戶、銀行機構、PE機構等外部幫助教唆者的責任至今尚無定論,致使一些中介機構為企業造假上市無所畏懼,監管層也防不勝防。
對此,筆者認為砸向中介機構、客戶及銀行等參與企業造假上市的重拳應更準更狠,方能從根本上震懾和杜絕企業造假上市行為。
從目前看,應從源頭上下手,加緊修訂相關法律,用重典去頑疾。
一是加緊《證券法》的修訂,將虛假陳述企業及參與企業造假上市的相關機構和個人全部列為嚴厲懲治對象,確定具體追責標準或量刑依據,以此加大企業造假上市法治威懾力,徹底改良A股市場的土壤。
二是扭轉現行《證券法》對造假上市處罰過低的現狀,彌補造假企業處罰制度性缺陷。加大處罰力度,提高企業造假成本,讓造假企業及參與造假者傾家蕩產。建議對企業造假上市處罰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可考慮按照欺詐融資金額的幾倍進行處罰。
三是加快資本市場民事賠償立法,提高賠償標準,將懲罰性賠償列為修改《證券法》的一個重要內容。用提高受害股民的損失標準來催促資本市場參與各方慎獨自律,心存敬畏。
(作者為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