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17-06-16 18:12:53
新華社香港6月16日電 題:內地與香港:相輔相成二十載——訪嘉華集團主席呂志和
新華社 記者 王小旎
“香港這20年來基本上沒怎么變,變化的是你能看到香港更繁榮了。”88歲的知名港商、嘉華集團主席呂志和一字一頓地說,“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政策都配合到香港發展,使香港壯大了很多,香港也幫助將內地推向全世界,大家相輔相成,互相得益。”
香港回歸前夕,不少在港企業遷冊或撤資,而自上世紀60年代起便在香港經營石礦生意的呂志和對此不以為然。
“我認為回歸對香港是個機會,有內地在背后支持,香港是有前途的,所以當時我集中力量在香港投資。”呂志和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戴著標志性的短檐鴨舌帽,衣著考究,神采奕奕。
被譽為香港“石礦大王”的呂志和于1955年創立嘉華集團,多年來積極參與本地填海、筑路、隧道工程及機場建設等,見證著東方之珠的奇跡。據悉,集團目前供應全港30%的石料,即香港每10座樓中,有3座的建材來自嘉華。
香港回歸以來,嘉華集團更迎來高速發展期,業務遍及建材、地產、酒店及娛樂休閑等領域,總資產達數百億美元。
回顧這20年來的發展,呂志和認為,香港在金融、商貿、旅游及交通等方面有很大進展,加上完善的法律制度,使得國際地位大幅提升,“如果不是背靠祖國,香港也不會如此強大,香港人是得益的,應該多謝內地。”他笑著說。
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體,香港回歸后歷經亞洲金融風暴、“非典”疫情及全球金融危機,最終均安然度過。對此,呂志和認為,“一方面香港人韌勁十足,但最主要是中央政府一直是香港強大的后盾,支持香港渡過難關”。
他表示,香港能夠維持繁榮穩定應歸功于“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我認為‘一國兩制’是最聰明的做法,能夠平衡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與經濟體系,大家互相磨合、融合,這在世界上獨一無二,成績也是有目共睹。”
在呂志和看來,香港回歸以來,中央政府的很多政策都配合到香港的發展,香港也能夠善用這些機會將內地推向國際舞臺,充分發揮了國家開放大格局中的門戶作用。
嘉華集團早在改革開放之初便進入內地市場,成為內地首批港企之一,逐漸發展為華北、華東及華南等地區的大型建材供應商。香港回歸后,隨著兩地合作交流日益密切,不少港商緊抓機遇,與國家同步轉型升級,嘉華集團也不例外。
據介紹,集團近年來主攻環保建材,并與北京首鋼、云南昆鋼及安徽馬鋼等多家內地知名鋼鐵企業組成戰略合作伙伴,以嶄新技術提煉出環保產品,供應多個大型基建項目。“生意都維持得很好,有時還供不應求。”呂志和說。
此外,嘉華集團在內地的地產項目也蒸蒸日上,上海、南京、廣州及深圳等地均有旗艦物業。目前雖坐擁百億美元身家,呂志和仍保持著謙遜低調的作風。“香港人做生意保守一些,嘉華這十幾年在內地發展得比較平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還是賺到一些錢的。”
而面對“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擁有逾50年經營石礦場經驗的嘉華集團也躍躍欲試。“‘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需要很多基建項目,均涉及石礦場的開采,希望嘉華多些機會參與,爭取能超過我們在香港的業務規模。”
呂志和認為,大灣區的理念“很吸引人”。他說,現在政府通過便捷的交通網絡將大灣區內的城市與地區相連,區內工業、旅游、經貿都會隨之壯大,而香港將成為重要樞紐。
“大灣區對香港的未來不得了,嘉華很有信心參與其中,目前正在商議合作項目。”談及至此,呂志和目光炯炯,“現在港商赴內地的投資規模較20年前大了很多,希望內地政府能夠為港商提供更多機遇。”
這位香港商界翹楚對內地近年驚人的發展速度這樣贊嘆:“高鐵、高速公路,特別是長三角與珠三角一帶的公路網,真是很犀利(厲害),也將帶動沿線的工業、物流更加發達。”
“內地在科研方面也追得很猛,比如5G技術已領先全球。”他續指,“最讓我高興的是,內地的科研不僅限于高科技領域,還應用在日用品方面,如冰箱、電視、洗衣機等,給百姓帶來很大便利,全球范圍內也占據了較大市場份額。”
呂志和對中國的前景表示看好。“內地未來5至10年都將繼續向前發展,而香港目前也在奮起直追。”
除了多年叱咤商場以外,呂志和還熱衷于社會公益。2015年,他出資20億港元設立旨在促進世界文明的“呂志和獎”,首屆頒獎禮已于2016年10月舉行,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為2000萬港元。
在眾多慈善項目中,呂志和尤為看重教育,獲其慷慨捐資的香港、澳門及內地的教育機構與學校已逾百間。他認為,青年人未來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覷,為了讓香港年輕一代更好地參與國家建設,基礎教育十分必要。
“特區政府或民間組織從幼兒園、小學就要開始,讓青年人學習中國的傳統德育,包括克己、遵守社會秩序等,也可以多組織活動,幫助他們更全面地認識國家的發展,為日后貢獻香港、貢獻國家打下良好基礎。”呂志和殷切地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