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7-06-17 09:14:51
記者 陳瑩瑩
日前,有媒體報道說,全國有20家銀行停止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銀行停貸”這一說法是對住房信貸市場的嚴重誤解。第一,從媒體公布的“停貸”名單看,所謂的20家銀行僅是部分銀行在少數地區的分支機構。第二,所謂的20家銀行,基本上是中小銀行和外資銀行。住房貸款業務本來就不是這些銀行的重點業務,它們對市場影響極小。第三,即使上述部分銀行“暫停受理”住房貸款,也并非完全停止房貸業務。
專家和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隨著6月這一敏感時間節點的過去,以及貨幣政策操作更加靈活,未來銀行體系流動性趨緊的狀態將趨于緩和,銀行也有能力增加對房貸支持。
住房按揭較快增長
央行數據顯示,5月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主要是住房貸款)增加4326億元,占人民幣貸款新增38.73%,依然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
多家商業銀行相關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目前住房信貸政策保持基本平穩。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受銀行體系資金面偏緊、資金來源減少等影響,今年以來銀行信貸投放更加謹慎和理性。此外,6月是流動性敏感時期。從歷史來看,受財政繳稅、上市公司分紅派息等因素影響,這一時期易出現流動性緊張事件。為應對可能的流動性風險,商業銀行均加大了現金儲備,謹慎釋放跨半年末時點資金,部分銀行可能暫緩發放個人按揭貸款。因此,市場才出現了銀行大面積停貸的傳聞。
宗良說,從未來趨勢看,大面積停貸現象可能性較小。一方面,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一直是商業銀行的優質貸款,商業銀行一直在爭搶而不是減少這一領域的信貸投放,加強對消費領域的金融支持也一直是各家商業銀行的重要戰略。另一方面,隨著6月這一敏感時間節點的過去,以及貨幣政策操作更加靈活,未來銀行體系流動性趨緊的狀態將趨于緩和,銀行也有能力增加對房貸支持。
房貸不可能叫停
華夏銀行戰略發展部戰略室負責人楊馳直言,首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決定了房貸業務不可能叫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房地產調控既要抑制房地產泡沫,又要防止房地產市場出現大起大落。作為房地產調控的重要手段,信貸政策不可能對于房地產領域簡單“一刀切”,商業銀行停止房貸業務,不符合“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的要求。相反,對于老百姓合理購房需求特別是首套購房需求,商業銀行始終作為信貸的重點投放領域予以保障,這是商業銀行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
其次,市場規律決定了房貸業務不可能叫停。房地產貸款特別是個人住房貸款收益穩定、風險小,是商業銀行最優質的業務。從各上市銀行2016年年報來看,房貸不良率基本上都低于0.5%,與全銀行業1.74%的不良貸款率相比,房貸無疑是一塊“香饃饃”。從現金流角度來看,商業銀行發放一筆個人住房貸款,可以帶來源源不斷、持續20年以上的穩定現金流。加之房貸業務有利于鞏固銀行與客戶的長期合作關系,發展儲蓄、信用卡、理財、結算等其他個人業務。任何一家理性的商業銀行都不可能放棄這一市場。
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表示,今年來五大行住房信貸政策保持基本平穩,對此不必過于擔心。5家大型商業銀行才是我國住房信貸市場的主力軍。截至2016年底,我國銀行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達19.14萬億元。其中五大行個人住房貸款合計12.83萬億元,占比達67.05%。只要五大行住房信貸政策沒有大的調整,我國住房信貸市場就不會有大的波動。
優先滿足剛需和改需
年初的“搶房”到目前的觀望情緒濃厚,3個多月的時間里,全國樓市尤其是一線樓市急轉直下。據北京市住建委官網公布“2017年5月存量房網上簽約”數據顯示,5月北京二手房網簽11824套,網簽建筑面積1092001.66平方米;二手住宅網簽10801套,網簽建筑面積1016169.37平方米。從成交量上看,5月北京二手房市場依舊處于降溫態勢。安居客數據顯示,北京房價下滑尤為明顯,目前二手房均價為51785元/平方米,環比上月下跌2.38%,同比去年同期上漲15.45%。記者注意到,自2017年3月以來,北京二手房均價持續下跌。
業內人士表示,5月市場呈現小幅降溫,進一步凸顯了當前政策管控的有效性。市場交易的下滑,充分說明了投資投機需求得到了很好抑制。談及未來的個人房貸趨勢,董希淼認為,今年以來我國住房信貸市場出現一些變化:房貸利率有所上升,不少地區的首套房貸利率調整到基準利率的95折甚至更高;部分銀行貸款額度趨緊,發放速度相對放慢。這主要是因為,在抑泡沫、去杠桿和防風險的政策基調下,市場流動性相對偏緊,銀行資金成本有所上升。下一步,商業銀行應繼續嚴格實施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優先滿足自住型和改善型購房需求,抑制投資性、投機性購房需求。
在宗良看來,對購房者來說,當前房貸額度趨緊、房貸利率上行的情況不必過于緊張。從某種意義看,資金狀況偏緊給房地產市場以調整的契機,有利于房地產價格回歸理性增長軌道,對于剛性投資者反而提供了較好的入市時機。
(來源:中國證券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