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18 22:45:2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葉峰
北京時間6月21日,MSCI將公布A股是否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據了解,從2013年開始,MSCI首次宣布啟動了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審議及征詢工作,不過在此后3年間,A股連續3次未能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記者注意到,對此,此次A股第四次闖關,各主流券商予以了積極的關注。總體看,目前機構認為,A股此次闖關成功的可能性高于前幾次,不過也有機構認為,此次闖關成功的概率不足50%,投資者應該更理性看待納入MSCI指數對A股的實質影響。
A股此次闖關MSCI有隱憂
近日,國金證券發布了關于A股納入MSCI指數的專題報告。報告指出,與去年相比,MSCI今年提出了基于互聯互通機制的縮小版新方案,在此方案中,潛在納入MSCI的成分股數從448只縮減為169只,該方案的最大亮點是用滬深股通替代了QFII作為外資進出A股市場的通道,打破了資本贖回的限制,這顯著增加了資本進出的流動性,此外 ,目前A股停牌率處于歷史低位。國金證券預計,今年MSCI新興市場納A成功概率相比去年會有顯著升。中信證券最新觀點指出,預計此次A股加入MSCI基準的再審議通過可能性有60%。
據國金證券測算,若A股被納入MSCI指數,上述新方案帶來的增量資金理論值為117億美金,約為人民幣近800億元。對于短期而言,積極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增量資金面的影響。但中長期來看,A股納入MSCI指數體系將推動國際資金配置A股市場,促進A股國際化。
不過國金證券也表示,“A股市場金融產品預先審批制”仍是目前A股闖關MSCI新興市場指數是否能成功的最大障礙,而到目前,MSCI仍在與交易所就這一問題進行討論。2016年A股沖關MSCI指數失敗的主因有:QFII匯出額度限制;停牌新規效果不明;金融產品預先審批制度。
據國金證券介紹,對海外投資者而言,倘若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但交易所不批準現有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掛鉤產品,該類產品將會受到交易中斷的潛在威脅,因此這一限制是A股能否納入MSCI的關鍵。
對于下星期A股將再度闖關MSCI指數,本周五,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投資總監胡一帆向記者表示,雖然目前A股距離MSCI指數越來越近,不過可能此次是否能真正納入的前景沒有想象的這么樂觀,預計此次A股成功闖關的概率可能略低于50%。她表示,去年A股未納入MSCI的關鍵因素之一是A股存在的金融產品預先審批制度,這一問題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真正得到解決,“這個問題的起因是,如果A股納入MSCI指數之后,在全球可能會產生很多相關的衍生產品,而現在證監會要求所有的衍生產品都需要證監會的批準。”
另外,胡一帆認為,對于此次A股闖關MSCI是否成功,投資者應該理性看待,實際上對于海外主動型的投資者,A股加不加入MSCI指數沒有明顯的影響,投資者可以通過滬港通、深港通直接投資A股,目前大部分的A股,無論是中小盤股還是大盤股都在滬港通、深港通當中已經體現了。而即使加入MSCI指數,A股入選的股票實際上還是有限的。但是對于海外的被動投資者,他們是根據MSCI做一些被動投資,所以如果A股此次沒有被納入MSCI指數,被動投資者可能就不會配置,不過總體看,影響也是比較有限的。
她指出,事實上,A股被納入MSCI的進程可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比如以韓國為例,從最初的申請到完全納入MSCI指數差不多經歷了快十年的時間,而如果A股被納入,一開始將是很小的一部分,可能占的比例都不超過5%,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目前A股納入MSCI指數的實質影響也是比較有限。
績優股仍是主線
據國金證券統計,此次A股納入MSCI的潛在標的主要集中在“消費、金融”等行業,按板塊來看,金融板塊和消費板塊是占比較大的兩個板塊,分別占比為20.59%和18.85%。
而大消費板塊也是今年來市場的明星板塊。申萬本周指出,最近股價創出歷史新高的32家公司中有近20家集中在大消費領域。根據最新一個季度的數據顯示,QFII持股占比前幾位的行業為銀行、食品飲料、家電、計算機、醫藥、汽車,其中銀行持股比例達37%、食品飲料持股比例達17%、家電持股比例達12%,由此可見,今年來,大消費板塊也讓QFII青睞有加。
不過本周,市場未能延續之前的反彈態勢,開始出現盤整,前期強勢的大消費板塊也未能例外。中信證券最新觀點指出,雖然金融監管推進的過程,會兼顧去杠桿過程中的二級市場的壓力,同時推延風險釋放的節奏,但中期來看,風險只是滯后釋放而非消失,利率中期預期依然向上,市場也難以切換至多頭思維。
興業證券今日指出,中長期看,“資產荒”的謝幕將讓市場調整延續,在這過程中,績優股仍然是可以穿越調整的唯一主線,雖然近日大消費板塊里白酒、白電等行業的績優股出現調整,不過長期趨勢依然穩健,這些股票的調整反而是加倉的時間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