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中國風投教父”熊曉鴿:影視行業并非只通過砸錢并購就能大賺一把

2017-06-18 23:51:27

每經編輯 蓋源源 杜蔚    

每經記者 蓋源源 杜蔚

IDG資本是最早進入中國的美國風險投資機構。IDG全球董事長熊曉鴿更被譽為“中國風投教父”。

6月18日,在每日經濟新聞與上海電影集團、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影視領袖峰會”上,熊曉鴿發表了主旨演講,對中國電影供給側改革發表了建言。

電影要回歸“講故事”本質

“我們有傳統、有資金,但很多人卻忘記了電影的本質——講故事。” 對于中國電影,熊曉鴿認為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上。

在熊曉鴿看來,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遺憾的是中國好故事很少能通過中國電影走向全球,讓全球的觀眾熟知并喜歡中國的故事。

為什么這么多中國好故事不能走向國際市場?對此熊曉鴿認為:“花長時間醞釀劇本,再進行制作,是能夠講出好故事的關鍵。”為了推動中國好故事走向海外,IDG資本在電影人才的培養方面也進行了投資,熊曉鴿說:“在過去的3年,我悄悄地做了一件事,在南加州大學、美國電影研究院,設立了中國故事獎學金。讓美國學電影的學生來寫中國的故事,現在已經做了3年,有9個本子。”

電影產業跨國并購門檻極高

“投資者永遠在找顛覆性的技術和模式。”演講中,熊曉鴿強調了顛覆性思維對投資者的重要性。他認為,真正顛覆性的技術在電影領域應用得并不多,但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可能應用得會比較多。“我們跟國外的合作可以通過參股甚至并購等方法。但怎么做需要自己有這方面的知識,不是有錢就行了。”

熊曉鴿給那些只想通過砸錢并購就意圖在文化投資領域大賺一把的投資人敲響了警鐘。“上世紀80年代時最有錢的是日本,(在海外)買了幾家電影公司,但買下來以后管理不好,把優秀的人才,尤其是創意的人才趕跑了,這樣很難成功。”

熊曉鴿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文化行業有其獨特性,人才是十分重要的。“人脈關系,比商業的人脈關系更復雜,跟藝術家談生意、談錢談不到一塊去,文化上有差異可能更難。”熊曉鴿說,“相對其他產業而言,文化產業、電影產業的投資門檻更高,尤其跨國并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上海電影節 電影產業 并購 資本市場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