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23 00:58:4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歐陽凱 每經編輯 文 多
每經記者 歐陽凱 每經編輯 文 多
6月21日晚,億晶光電(600537,SH)公告稱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遭證監會立案調查。而梳理億晶光電過往信息可發現,公司此前曾因控股股東股權轉讓受到監管機構關注。
作為交易方之一、股權收購方的深圳市勤誠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勤誠達投資),也因此被推向前臺。6月2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了位于深圳萬科富春東方大廈的勤誠達集團,但并未有所收獲。而從億晶光電此前披露的信息中,卻仍能發現一些有待公司解惑之處。
●是新能源夢還是A股夢?
公示信息顯示,勤誠達投資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勤誠達集團持有勤誠達投資100%股份,而勤誠達控股持有勤誠達集團100%股份。目前古耀明持有勤誠達控股99%股份,因此古耀明為勤誠達投資實際控制人。
根據億晶光電披露的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古耀明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曾任職于深圳市金鵬集團有限公司,1997年創建勤誠達集團,并擔任董事長、總經理;2006年創建勤誠達控股,并擔任董事長、總經理至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勤誠達集團以及古耀明控制的核心企業、關聯企業的業務大部分為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建筑施工、城市供水、投資管理、投資咨詢等。
對于為何收購億晶光電股權,勤誠達投資解釋稱,因看好我國光伏行業的發展前景,希望以本次受讓億晶光電股份交易為契機,進入新能源領域。
不過在今年1月億晶光電的公告中,勤誠達投資對本次收購還提到:勤誠達投資及其控股股東勤誠達集團均未曾入股A股上市公司,投資入股億晶光電是其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戰略舉措,希望借此契機,正式進入A股市場,拓展勤誠達集團的金融投資業務板塊,進一步推動集團的業務發展多元化。
根據此前雙方的約定,由于受制于荀建華的上市公司董事身份,每年轉讓不得超過其所持股份25%,于是各方同意本次股份轉讓分為兩期交割,第一期轉讓上市公司總股本的7.59%,第二期轉讓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12.41%。
按照雙方的約定,如果以第一期轉讓款總額(以15億元總價計算,實際內含6.95億元補償專款)計算,每股收購價可達16.8元,而億晶光電2016年12月26日停牌前的股價僅為7.43元/股。這也令市場不少投資者感到不解,如果僅僅是財務投資,勤誠達投資完全可以用較低成本通過二級市場購買億晶光電股票,為何要高價受讓股份?
對此,勤誠達投資在此前回復上交所中只是稱,目前暫無對上市公司進行重組等計劃。但此次交易可協助荀建華完成補償義務,且上市公司在獲得補償款后資金實力得到增強。
●二期收購資金來源依舊成謎
根據詳式權益報告書披露顯示,勤誠達投資連續三年的營收均為0,企業資產負債率高企:2016年、2015年、2014年分別為95.24%、82.16%、82.16%,凈利潤也較低,2016年、2015年、2014年分別為21490.66元、2570元、虧損91.25元。
對于這樣一家高負債的企業,29億元的收購資金來自哪里?勤誠達投資表示,該等資金均來源于公司的自籌資金。
其中,第一期標的股權(對應目前億晶光電總股本的7.59%)所需資金15億元來源于自籌資金,上述款項已全額支付至雙方共管賬戶。其中,9億元的資金來源于信托貸款。該信托貸款的貸款利率為8.16%,貸款期限為36個月,受托人為大業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委托人為廣東南粵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勤誠達投資擬以所獲得的上市公司股份為該信托貸款提供質押擔保。同時,勤誠達投資的實控人古耀明、勤誠達控股及其關聯公司為本次信托貸款提供了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上述質押擔保與此前趙薇擬收購萬家文化案例類似,當時龍薇傳媒向金融機構的借款近15億元,稱來自于股票質押融資,質押標的為收購的上市公司股份,用還沒到手的上市公司股權作為融資質押,此舉被外界質疑為“空手套白狼”。
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智斌告訴記者,質押標的必須是合法持有的私有財產,在未過戶拿到股份時,確實不屬于私有財產,不能作為質押標的,但是如果跟信托之間的約定是質押預約,即將來過戶后,再進行質押擔保,這并不違反法律規定。
對于第二期標的股權轉讓對價所需資金來源,勤誠達投資則并未作出詳細解釋,只是表示來源于勤誠達投資的自籌資金。
不過,由于億晶光電孫公司卷入一場涉案金額達2.988億元的仲裁案件,勤誠達投資方面認為,荀建華及上市公司未按《上市規則》的要求,及時向信息披露義務人、社會公眾如實披露這一事實,這一行為影響了信息披露義務人對上市公司的價值判斷,從而對信息披露義務人董事會就本次收購所作出的最終決定構成重大影響。勤誠達投資稱,此次權益變動能否按照原協議約定繼續進行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此次交易也存在終止的風險。
6月2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前往位于深圳萬科富春東方大廈的勤誠達集團,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目前相關負責人出差不在,會聯系相關領導后再聯系記者采訪。記者嘗試聯系該集團另一位負責人,向其發送了相關采訪問題,但截至發稿,依然未獲回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