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23 00:59:29
馬云的演講令全場寂靜的時刻可不多。美國底特律當地時間6月21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美國中小企業論壇”的演講中向臺下超過3000名來自全美和加拿大的小企業主展示了一系列數字,他說:
“去年中國線上線下合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有11%來自阿里巴巴;去年雙11 狂歡節僅僅1天,我們就達成了178億美元的銷售;前幾天的618活動中,我們不足5分鐘就售出200噸奶粉;剛才提到每天有2億人用手機在我們的平臺上購物;單計我們公司就協助了中國70%包裹的運送,而未來10年中國物流公司每天至少要處理10億個包裹。”
這一次沒有掌聲,馬云介紹的數字令聽眾們屏氣凝神,全場小企業主們意識到,他們正在經歷馬云在演講中所說的——重新發現中國。
在一個小時的主題演講中,馬云所介紹的高速發展的中國,讓臺下3000多中小企業主如同再一次發現新大陸。
“請重新發現中國!”馬云大聲說,“請將中國視作一個機遇!”
在給中國定義時,馬云如此表述:“如果美國是在車輪上的國家,那么今日的中國是在互聯網上、移動端上的國家。”
這個論斷大概不會有太多美國人反對。一個例證是:在中國得到普及的支付寶,在美國缺乏對應的全民網絡支付應用。一個小故事是,在“美國中小企業論壇”期間,甚至有不少美國人誤認為出自中國人口中的那一句“能不能支付寶”,是陌生人之間的問候語。
馬云和阿里巴巴在美國的影響力顯而易見。“美國中小企業論壇”召開期間,底特律整個城市交通癱瘓,酒店被訂空,當地居民都被熱鬧非凡的場面給嚇到了。但在這次論壇上,馬云將鎂光燈的聚焦點從個人、從阿里巴巴切換到了整個中國。
中國會是全球新的重要引擎
像一個魔法師,馬云在臺上演示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的巨變。他先放映了一段上海今昔對比的視頻。“13年前此處只是一片荒蕪,我問過很多美國人對中國有何印象,答案是熊貓、自行車、長城、太極……中國已經改變,短短13年間中國打造了許許多多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增長是如此之快,從無名小卒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馬云告訴大家,未來30年,中國的增長速度將會更快。“過去30年美國是世界經濟的引擎,未來30年相信也將是世界經濟的領先引擎,但中國會是新的重要引擎。”
一個又一個的數字被馬云介紹出來:中國擁有14億人口、超過3億中等收入人群。去年中國有1.5億人出境旅游。馬云問臺下的聽眾:“美國有多少城市有超過100萬人口?10個。中國有多少個這樣的城市?102個。100萬人口在中國可能就是個農村,而在美國就是個大城市,杭州就有860萬人口”;“未來15年中國會有4億、5億中等收入人群,他們對優質產品服務的需求巨大。想想這意味著什么?”
馬云給出的答案是,過去30年,美國人口和中產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經濟;未來30年,中國這個增長中的市場會根本性地改變世界經濟的圖景。
馬云說,中國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這個引擎會帶動世界經濟,對全球中小企業都將意味著巨大的機會。
歡迎來到移動端上的中國
用馬可波羅的故事為例,馬云向在場聽眾、乃至全球中小企業主發出了全球貿易的邀請,他說:1000年前馬可·波羅從歐洲來到中國花了8年時間,再用8年時間從中國返回歐洲,今天有了互聯網,8秒鐘能都抵達中國幾億次。
世界在變化,因此做生意的方法在變化。馬云說:互聯網正是中小企業參與全球貿易的機遇。別想著互聯網只有電商,把它看作e-business。讓法國人為你做前端設計、中國人負責制造、非洲人采購原料,過去20年只有跨國公司能夠擁有這樣跨境營商的生態系統,但今天有互聯網我們就能做到。大企業過去20年能做的,中小企業今天用互聯網也能做到。過去20年大企業有資金去投資IT、在全球開設辦公室,今天中小企頭通過互聯網、以e-business的方式也能做到,以一種高效且成本低廉的方式去實現。
馬云說,全球買全球賣未來10年就會發生。我們的目標是,未來10年全球各地的消費者只要在線上下單,72小時內就能收到商品。我們希望政府可以為中小企制定政策,讓中小企自由而便捷地進行貿易。
他舉例說:3年前,加拿大總理來訪阿里巴巴時說,幫我們銷售加拿大海鮮吧——于是那年雙11我們銷售了9萬只新鮮龍蝦,72小時就從加拿大抵達了中國消費者家中,差不多3星期加拿大市場上都沒有龍蝦了;美國大使問我們能不能銷售櫻桃,我們說能,消費者下單時櫻桃還在樹上,一旦下單農場就開始采摘,72小時內櫻桃就送到了8000萬個家庭手中。有趣的是之后幾天我們收到了很多投訴,抱怨說這么好的櫻桃、這么低的價錢,為什么不能繼續下單了——他們還想買。
巨大的市場,渴望品質消費的消費者、先進的支付、便捷的物流,這就是移動端上的中國將給全球貿易帶來的無限活力。馬云提醒說:來自14億人口的需求是很巨大的,而你們只有3億人口。
開始學習中文吧!
1972年,在杭州出生的馬云8歲。兩國掀開了中美合作的新篇章,中國自此開始迅速增長,馬云所在的杭州也受到影響,開始成為一個相對開放的城市。很多美國游客因此來到中國,馬云開始為他們做免費導游、學習英文,由此學到了許多不同的東西,知道了世界另一邊正在發生的事物。
這在馬云的成長史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這幾乎是一代中國人的縮影。
“像我這樣的人并沒有在美國上過一天學,但我相信我比很多中國人、甚至比一些美國人都更了解美國。我尊重文化,今時今日在中國,在北京,上海,廣州,如果你選擇100個年輕人,80個人能說至少50個英文單詞。但在華盛頓、紐約、舊金山,除了謝謝,100個美國年輕人中有多少會說10個以上的中文單詞呢?”馬云的話在現場引發笑聲。
馬云的成長史和中國的改革開放史幾乎同步。過去30年,中國也向美國學習、向歐洲學習。“當我們擁抱變化時,就迎來了機會。人們開始抱怨全球化,而我認為全球化無人可以阻擋,你要想的是如何改變自己去擁抱它。過去30年中國制造業發展出色,因為中國學習了美國消費者的喜好,以確保歐美、全球消費者喜歡他們的商品。”
馬云說,美國是個偉大的國家,他本人則嘗試學習過GE、IBM、Ebay等企業的運作方式。對中美元首此前的對話,他感到高興:“因為30年前美國對中國幫助頗多,未來30年中國市場需要大量美國產品和服務,美國的優質產品讓中國消費者瘋狂、喜愛。那么如何面向中國做生意?世界在變化,我認為用傳統方式做生意已經行不通,如果用互聯網會有更好的方法。”
在演講中,馬云兩度提到中國是“互聯網上的國家、移動端上的國家”。他不遺余力宣揚中國的新變化,鼓勵中小企業勇敢擁抱中美貿易乃至全球貿易。當然,他也暗示了一個小要求:開始學習中文吧!
相關鏈接
阿里巴巴搭建中小企業貿易平臺是推動中美經貿關系升級的“加速器”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琳博士表示,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全球貿易增長的引擎和重要動力,如何在全球貿易中釋放中小企業創新力量,激發消費活力,阿里巴巴主辦的這次論壇提供了寶貴的成功經驗。這種以中小企業為主體、民間活動為主要方式,跨境電商為主要平臺的新型貿易模式,應當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擴大經貿影響的“金字招牌”。這既符合我國貿易轉型,結構升級的內在要求,也有利于美國社會更好地認識中國(better understanding),彌合分歧。
張琳說,自2006年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十年以來“中美貿易不平衡”一直是雙方領導人、政府高層對話的核心議題。以往中國開出的“救急藥方”總是增加進口,大規模采購機器設備,如波音飛機、通用汽車等。然而“大企業”、“大型機械”、“大訂單”買美國貨,大批采購訂單都由國有企業牽頭主導,容易引發質疑與不解,授人以柄,無法從根本上扭轉貿易不平衡的局面。中小企業的經貿合作,有能力也有足夠的智慧可以排除政府間的合作和競爭產生的問題,實現企業層面、民間方式的有效探索,打造中美雙邊的“貿易暢通”、“民心相通”,極大地助力中美貿易繁榮。
張琳認為,未來的中美雙邊經貿合作,需要更廣闊、更完善的雙向合作平臺,讓更多的美國制造業生產者和農場主走進中國市場,也讓更多的中國中小企業走出去,挖掘中美雙邊經貿合作潛力,必將成為推動中美經貿關系升級的“加速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