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29 00:52:57
每經編輯 每經影視記者 白蕓 每經影視編輯 杜蔚
每經影視記者 白蕓 每經影視編輯 杜蔚
上周末,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不是排片率一度超過70%的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5:最后的騎士》(以下簡稱“《變5》”),而是排片不足3%的小眾題材藝術電影《岡仁波齊》。
實際上,《岡仁波齊》在首映日的排片僅1.6%。為此,北京新影聯影業總經理賀文進6月21日發表公開信,呼吁為之增加排片,由此排片增至2.3%。然而,《變5》上映后,《岡仁波齊》的排片驟降至0.9%。即便如此,截至6月28日18時,該片內地票房破3000萬元。
這樣一部偏小眾的冷門藝術片,為何能扛住低排片的壓力,得到觀眾青睞?“鮮有市場緣”的小眾影片走向院線面臨哪些困境、該如何破局?為此,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gshi)記者專訪了《岡仁波齊》的導演張楊。
見到張楊的那晚,北京暴雨如注。而皮膚曬得黝黑的導演張楊身上,卻有藏區驕陽的味道。頭戴一頂牛仔帽、披散著長發、隨意地蓄著小胡子,似乎張楊整個人還浸潤在《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中。為了拍攝這兩部電影,張楊和他的團隊在藏族地區待了一年。電影《岡仁波齊》講述了西藏普拉村的11位藏民,跋涉2500公里山路、磕頭朝圣的故事。與其他電影不同,《岡仁波齊》沒有劇本,只有想法,而這個想法醞釀了十幾年。“只是想比較客觀地去呈現朝圣的過程,這對我來說就足夠了。”張楊告訴記者。
在接受每經影視記者專訪的過程中,張楊數次提到“客觀”一詞,極力規避獵奇感的他者敘事,“不要去夸張化或神圣化什么,他們的行為本身、他們的日常,這些平實的東西被表現出來的時候,反而非常有力量”。
談投資
小眾影片在當前市場環境中難找投資
每經影視:聽說您想拍朝圣的故事已經醞釀了十幾年,但是直到2014年才找到了合適的投資,這類偏小眾的電影是不是找投資比較困難?
張楊:相對來說是比較困難。題材本身較偏,尤其是《岡仁波齊》最開始拍的時候沒有劇本,更多的是一些想法,而這個想法要得到投資人的認可,更多地是來自對導演的信任。在如今的市場概念中很難找到這樣的投資。
每經影視:您僅用影片內容就說服了諸位投資方嗎?
張楊:是的,我覺得更多地可能還是對導演感興趣以及信任。
每經影視:您在2014年才找到投資,在這當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張楊:實際上,在2008年我想拍這部影片的時候,一方面是投資,另一方面是其他一些因素,讓我覺得那個時候不適合拍這個,所以就暫時沒有啟動。真正啟動是2013年,這也是和投資人的緣分。對我來說,第一家、第二家可能非常重要,比如云南的一個朋友,和電影沒關系,是做房地產公司的,但是出于對我的信任,從最初就參與到了電影里。再比如一個投資公司,曾經投資過我執導的電影《飛越老人院》,他們對我創作的東西是完全信任的。非常支持我,“你去拍著吧,我來給你托底,解決所有投資的事兒。”后來,我們又找到了樂視影業還有馬燈電影加入。
每經影視:之前您拍過像《無人駕駛》這樣的商業片,那么如今,為什么會在市場情況不太明朗的狀況下,突然嘗試小眾題材,還一次拍兩部?
張楊:這完全是出于個人的喜好,畢竟是醞釀了十幾年的東西,所以始終是心里的一個牽掛。所以,這必須是由我來完成的電影。當我真正有了這個機會時,就一定要把它完成。
每經影視:《岡仁波齊》的投資大概是多少?對于票房有怎樣的期待,在考慮投資回收方面是否有壓力?
張楊:影片總投資在1300萬元。我覺得(票房)已經很好了,很多人開始猜測只會在200萬元左右。對于投資回收,我考慮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從導演的角度來完成影片。
談困境
得靠口碑發酵加長線發行
每經影視:小眾但制作良心的國產片,近兩年呼吁排片的情況屢次出現,您覺得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排片低的情況?
張楊:是受大環境影響,畢竟看商業片的人多,院線也有各自的指標,而文藝片、紀錄片等宣發能力較弱,很難與大片競爭,唯一能靠的就是口碑,需要通過口碑發酵,慢慢地增加排片。
每經影視:目前的市場狀況下,小眾電影如何存活?出路在哪里?
張楊:相對來說,現在已經比前幾年好多了。小眾影片最大的難處是跟商業大片在一個渠道里競爭。藝術片也是有陣地的,相對影廳、院線來講,可以通過長線發行的方式,慢慢培養觀眾口碑,有可能會做得更好。
藝術片本身的成本相對低,市場需求也沒那么大,所以它不需要像大片一樣占有太多空間,藝術片應該找到屬于自身的發行渠道和邏輯。
每經影視:拍攝過程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張楊:花的時間特別長。《岡仁波齊》拍了9個月,我的另外一部電影《皮繩上的魂》拍了三個月,這樣加在一起基本上我一年的時間都在西藏地區。《岡仁波齊》的創作方法也與其他的電影不一樣,我沒有劇本是即興創作。
每經影視:我看了《岡仁波齊》,覺得它不像法國導演艾瑞克·瓦利執導的《喜馬拉雅》是用他者的視角去呈現,而是選取了日常的、當地人的角度去呈現朝圣這種壯舉。這種比較日常的表達是一開始就構思好了的嗎?
張楊:是的,我一開始就打算客觀地呈現朝圣的過程。
每經影視:《岡仁波齊》像紀錄片,很真實。影片中分娩、車禍、沙石落下等,這些畫面都是真實發生的么?
張楊:生孩子肯定是真的,像車禍、掉石頭之類的,也是生活里的細節重演,這都是朝圣路上會遇到的一些瞬間。不過,有的畫面是從其他朝圣隊伍中得到的,最后我將這些細節融入到了《岡仁波齊》中。《岡仁波齊》不是紀錄片,它所有的內容都是按照電影的方式重新拍攝的。路途中,我們同時跟蹤了七八組朝圣隊伍,用真實的、紀錄的方式來還原朝圣過程。
每經影視:《岡仁波齊》的11位演員都是沒有表演經歷的當地人,為什么要選用這些人做主角?
張楊:必須要找到愿意真心朝圣磕頭的人去演,否則《岡仁波齊》沒法拍。這樣拍出來才有真實性,我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達到真實。《岡仁波齊》基本上都是以個人的背景、生活為基礎去拍攝的。原先預設是男女老幼,再有些搭配,包括孕婦、屠夫。但是沒想到真的很湊巧,在一個村子里就解決了(演員問題)。我很偶然地進入一個村落,其中四戶就基本上把我腦子里預想的人物都找齊了。當然,找演員是需要花時間的,有一兩個人物很有意思,慢慢地和他們聊天,通過這一家人進入另一家人。在村子里,我找過很多家,最后慢慢地找到了我需要的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