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 2017-07-01 11:46:30
央廣網北京6月30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幾年前,當手機還是2G時代時,手機的主要功能是打電話和發短信,手機計費也簡單直觀,以分鐘、條數為計算單位,容易被用戶接受和掌握。但隨著3G、4G通訊技術的普及,用手機聊微信、逛淘寶、玩手游成為常態,手機流量成為消費的主流。
由于手機流量以字節數(比特)為單位,大小不夠直觀、流量使用不易掌握,不少消費者反映電信運營商提供的流量計量與實際使用感知之間存在較大差異。2016年年初,中國移動用戶張新年因質疑中國移動錯扣千兆上網流量,將其起訴至法院。該事件當時引發輿論關注,被稱為“流量偷跑案”。
法院最終判決認定,中國移動北京分公司的短信提醒功能存在瑕疵。但是因沒有證據證明中國移動北京分公司計費系統有誤,難以確定其流量計費系統存在錯誤,對于張新年主張的移動公司流量計量計費存在黑洞的說法,法院沒有予以認可。
作為電信服務合同的重要組成部分,流量計費關系到每一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圍繞手機流量計費引發的爭議,近年來并不罕見。業內人士認為,我國目前關于計費性能檢測的法律依據并不充分。工信部主管的權威期刊《通訊世界》曾刊文指出,雖然我國在2010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計費系統性能檢測管理暫行辦法》,但該辦法實質上延續了2010年以前的監管思路,適用范圍仍然主要集中在移動通話業務和短信業務,而不是流量業務。
審理張新年狀告中移動偷跑流量案的北京市二中院,在案件審結后給工信部發了一份司法建議函,指出該案暴露的法律依據缺失,運行過程中存在檢測程序缺位的問題,建議工信部聯合相關部門,研究制定電信企業流量計費系統檢測的相關規定,推進電信企業流量計費系統性能檢測工作,加大對電信企業流量計費系統的監督檢查工作。
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通訊世界》前主編項立剛表示,要對這個系統進行性能檢測,就好比是為桿秤進行校準。“要校準秤,無非是用鉛錘或者某種重量單位對比,用千克、一百克或者克,用銅錘還是石頭去校準,這個標準是沒有的,但是最基本的原則是有的。”
針對北京市二中院的司法建議,工信部近日回應應稱,目前流量計費檢測是一個國際性難題,相關國際標準化組織缺乏統一的計量檢測。工信部表示將采取定期委托第三方專業檢測機構,對電信業務計費系統計費性能的準確性進行檢測,并開展新一輪全國范圍的電信計費系統性能檢測工作,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但項立剛表示,出于技術和成本等因素考慮,現階段將電信計費系統檢測的監管權交由質監部門等第三方還不現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質監局做,因為計量系統檢測有行業要求和技術要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是質監局不能管,如果要管,就需要單獨引進管理隊伍和技術,這樣的投資就不是幾個億能完成的。”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