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 2017-07-10 10:53:29
中新社南京7月10日電 (記者 申冉 孫權)“我爸是我爸”之類的“奇葩證明”在中國各地給民眾生活造成了不少困擾。自2015年起,一場雷厲風行的改革向“奇葩證明”之疾宣戰,從上至下、在全國范圍對“封閉而臃腫”的權力進行強制“減肥瘦身”。
江蘇省江陰市徐霞客鎮向“奇葩證明”告別的改革是以“互聯網+”為杠桿的。
在徐霞客鎮政務服務中心,一家企業人力資源部的工作人員章女士正在為三名企業員工辦理退工手續。她告訴記者:“過去辦這個手續,要跑退工、領取失業金和自主繳納社保三個窗口?,F在,從一個窗口遞進材料,十分鐘不到立等可取。”
徐霞客鎮黨委書記葉韓清說,現在的“一窗式”政務服務,民眾把要辦的事跟窗口一說,辦事人員就把事“攬”過來,具體怎么辦由政府部門的數據信息庫來“跑”,民眾不用“跑”。
據葉韓清介紹,整個鎮21個行政村全部建成村便民服務中心,所有服務中心信息都連接到鎮級網上辦事大廳,從這里與江陰市級行權網對接,信息共享,服務連通。市民或企業需要審批的項目、文件經過中心內部程序流轉及審核通過后直接加蓋“徐霞客鎮人民政府行政審批專用章”,凡下放的審批事項無需再去江陰市級部門“環游”,真正實現了“一枚公章管到底”。
隨著手機APP“微政務”的上線,許多居民甚至不用出家門,在手機上就能辦好過去要跑很多“衙門”的審批事項,連“最后一公里”都被省去。
原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認為,人為設置的“奇葩證明”,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從熟人社會向契約式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問題爆發的一個表面“癥候”,“過去在家族式社會中,可以通過熟人擔保和人品信任進行證明的,現在要通過書面證明來背書”。
“也恰是因此,導致中國缺乏一個完善的、可溯源的基礎信息庫,比如一個人從出生起產生的所有信息,都可能在任何環節遺漏或散失,成為‘證無可證’而‘不得不證’。”周孝正指出,更糟糕的是,由于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造成了基礎信息的高度集中,“甚至一個部門的上下級之間,信息都無法共享,那么來往于各個窗口的循環證明也就出現了”。
近年來,各地政府都在考慮打通各部門信息壁壘、整合分散保管的個人信息資料。例如徐霞客鎮建起了基礎信息庫和各部門共享信息的網絡,下放上級審批權限,當地居民不再需要去各處蓋章開證明了。
在基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25個國家級試點鎮中,江蘇占了4個。其改革關鍵詞是“基層擴權”“一站式窗口服務”,實現這些改革目標的手段和條件就是“互聯網+”。
今年6月,江蘇政務服務網正式開通上線。該信息平臺貫通全省65個省級部門、13個市、96個縣(市、區)。通過“一網、一端、一號”三個服務渠道,連接線下辦事大廳,為3000萬江蘇用戶提供基于實名的線上線下實時在線服務。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零距離”服務、“不見面”審批。
據中國國家發改委互聯網大數據分析中心的最新數據分析顯示,網友對各級政府政務服務“放管服”的改革,滿意度從2015年的84.85%升到2017年的89.90%。
“政府要努力當好服務創新的‘店小二’”,江蘇省委書記李強上任后反復強調的一句話,也成為很多地方政府主政者的共同目標。而“互聯網+”政府審批改革,正在沖破中國傳統的人情社會糾纏,用信息共享大幅度壓縮“奇葩證明”的生存空間。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在中國政務服務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之下,“奇葩證明”會真正成為遠離民眾生活的歷史陳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