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12 23:56:5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王可然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王可然
3億多人口的美國,現在有50多萬公里的天然氣管道。你猜猜,13億多人口的中國,天然氣管道有多長?
7月12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中長期油氣管網規劃》顯示:到2020年,全國油氣管網規模達到16.9萬公里,其中天然氣管道里程為10.4萬公里。
這也意味著,中國3年后的天然氣管道里程,也僅僅只有美國現在的五分之一!
這樣的數據對比,反差強烈的背后或許事出有因,比如,兩國能源使用的結構占比不一樣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油氣管網的發展空間是十分巨大的。
8年后管網規模達24萬公里
上述《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油氣管網規模達到16.9萬公里,儲運能力明顯增強。到2025年,全國油氣管網規模達到24萬公里,儲運能力大幅提升。
其中,2020年的油氣管網規模中,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管道里程分別為3.2、3.3、10.4萬公里。
針對2020年天然氣管道里程達10.4萬公里的目標,一位天然氣行業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是基于現有管道的一次進步,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的話,僅能稱為初級目標。
對此,中海油研究總院規劃院戰略研究室人士許江風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天然氣管道的修建有利于天然氣的發展,但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擴大天然氣需求,以氣電取代煤電。天然氣發電具有清潔靈活的優勢,并且熱效率好,可以率先在大城市進行天然氣取暖及調峰的嘗試,以推進能源結構的轉型。
為促進管網發展,《規劃》提及,提供公平開放的公共服務。各類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油氣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運營,統一天然氣入網標準,實現天然氣管網運營互聯互通,油氣資源合理流動和配置。上述行業人士表示,天然氣有較好的盈利能力,能夠吸引社會資本進入,但是前提是要擴大天然氣需求。
許江風也認為,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符合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的要求,要促進天然氣的發展,必須擴大天然氣需求。然而,目前不僅是天然氣,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的發展,都遇到了“棄風”、“棄光”的尷尬,這與大量的煤電發展有關。
許江風解釋說,中國的電力是過剩的,這里面很大的原因是煤電過多,由于煤電成本低,現在風電、光伏、水電、氣電等能源在與煤電競爭時處于下風。
此外,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地方出于消耗煤礦與拉動GDP的考慮,也更青睞于煤電項目的建設。
但事實上,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發展除了符合能源結構轉型的要求外,其本身用于發電也有諸多優勢。許江風表示,天然氣熱效率高,用于取暖也更加清潔。天然氣具有啟動靈活的優勢,給光伏、風電調峰最好。同時,氣電廠的占地只有煤電廠的五分之一。“天然氣發電可以主要用于采暖與調峰。”許江風說。
拓展“一帶一路”進口通道
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如果是光算經濟方面的這筆賬,對中國來說天然氣恐怕不是很有優勢,因為中國要從遙遠的其他國家進口天然氣,而中國國內本身有著非常豐富的煤炭資源。如果僅僅從成本角度考慮,用煤炭比用天然氣更劃算。
“中國政府有決心要減少煤炭所占的比重,要發展天然氣等其他能源,這不是從成本的角度考慮。”戴思攀說,這是從減少碳排放、保護空氣質量以及能源結構轉型等角度出發來進行決策。目前中國一些工業用戶在加快取代煤炭的步伐,在選擇可再生能源發電、核能發電或天然氣發電中,天然氣在發電上還是很有競爭力的,中國的天然氣發展有著光明的前景。
許江風認為,可以在具備條件的大城市先進行天然氣發電,之后再慢慢推開。“大城市經濟實力強,清潔需求強烈,更有能力先使用天然氣發電替代煤電。”
這也需要地方管網建設先行,《規劃》明確,到2025年,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天然氣管道基本介入。展望2030年,全國油氣管網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普遍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天然氣利用逐步覆蓋至小城市、城郊、鄉鎮和農村地區,基本建成現代油氣管網體系。
此外,《規劃》還提出,統籌考慮天然氣和LNG“兩個市場”、國內和國際“兩種資源”、管道和海運“兩種方式”,堅持“西氣東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原則,加快建設天然氣管網。到2025年,逐步形成“主干互聯、區域成網”的全國天然氣基礎網絡。
許江風表示,如果量小的話,LNG可用于初期培育市場,但是發展到一定規模后一定是以管道氣為主,管道氣的成本也更低。這其中的關鍵在于加強管網的建設,并且地下儲氣庫的建設也要同時跟上。
對于管網的建設,《規劃》也明確了拓展“一帶一路”進口通道。要求,到2025年基本形成“陸海并重”的通道格局。
在天然氣儲氣調峰設施建設上,《規劃》要求,加快東北、華北、華東、華中等地區底線儲氣庫建設,新建干線管道配套儲氣庫工作氣量應達到管道設計年輸量的10%以上,2025年實現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超過300億立方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