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25 01:42:14
每經編輯 熊錦秋
熊錦秋
近期當部分中小股票經歷持續下跌之后,不少上市公司申請停牌,原因多為籌劃重大事項。筆者認為,去年滬深交易所發布停牌新規,但上市公司隨意停牌的現象并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對此需采取切實措施,確保投資者的交易權。
不可否認,有一些上市公司停牌背后的真正原因,或是為了躲避市場下跌狂潮,打算等市場情緒好轉、出現上漲趨勢后再復牌。而從歷年的股市表現來看,這樣的停牌行為有時確實可以減少股價跌幅,為此有些上市公司借口“籌劃重大事項”而隨意停牌。
當然也有別的原因,如上市公司大股東股權質押觸及平倉線而被迫停牌,像銀河生物、歡瑞世紀等就屬于此例。
為規范上市公司停牌的行為,去年上證所出臺《上市公司籌劃重大事項停復牌業務指引》,重大事項包括重大重組、非公開發行、其他重大事項等,規定上市公司籌劃重大重組最長停牌時間為5個月,籌劃非公開發行事項最長停牌時間為10天等。從去年新的業務指引出臺后上市公司停牌實施情況來看,隨意停牌現象有所收斂,但一旦遇到股市劇烈波動,一些上市公司為了躲避下跌勢頭,隨意停牌現象又會沉渣泛起。
即便真是為了籌劃重大重組等重大事項,筆者認為也未必就需要上市公司停牌太長時間。目前之所以規定在上市公司公布重組預案之前停牌,是因為上市公司如果不停牌而繼續交易,不同的投資者獲取信息的能力不同,有人可能利用信息渠道優勢獲得重組核心信息,從而實施內幕交易并由此獲利。
對此筆者認為,首先上市公司即便公布重組預案,但最終是否實施仍具有不確定性。甚至有些上市公司重大重組實施到一半,卻中途暫停,又準備走回頭路,比如*ST華菱。基于此,假如上市公司對股票長期停牌,然后發布重大重組預案并復牌,到最后重大重組卻泡了湯,既耽誤了股民的正常交易,還可能對股民產生嚴重的誤導效應。
就算上市公司發布重大重組預案后最終得以實施,筆者認為也未必就需長期停牌。重大重組屬于交易,交易的根本遵循就是公平,也就是說,上市公司重大重組,不管是買資產還是賣資產,一般都不會吃大虧,也不會占大便宜,既然如此,那重大重組對上市公司股價從本質上說應該沒有什么實質性影響。之所以此前一重組就暴漲,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市場操縱所導致。換句話說,無論上市公司是否發布重組預案,投資者都無需把它看得過于神秘,大可繼續交易。
當然,上市公司重大重組也可能屬于獲贈資產等性質,這個時候等于天上掉餡餅。筆者認為,重組委審核重組方案,需關注和防止有毒資產、持續盈利能力存疑的資產注入上市公司,但同樣要關注上市公司不勞而獲一類的交易,此類交易目的多是為了保殼,這既破壞了“公平”的交易規則,也破壞了A股優勝劣汰的游戲規則。此類交易當然可以實施,但應將其轉移到股市之外,一旦實施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利益輸送型重大重組,可規定上市公司即自行終止上市。
按規定,即便上市公司申請停牌,也不能以此代替公司及相關方履行信息保密義務。那么即使重大重組預案沒有公布,股票也應可以交易,因為如果保密工作做到位,誰也不可能獲得內幕信息,此時股票交易不會有什么副作用,相反可保護對股民至關重要的交易權。當然,上市公司在停牌期間應分階段及時詳細披露籌劃事項的進展情況,以讓所有投資者公平獲得相關信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