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7-07-27 14:55:11
近期ICO這一可在數小時內募足千萬人民幣甚至更多資金的募資方式正在“數字貨幣”愛好者中風靡,成為區塊鏈初創公司主要的輸血方式之一。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是指加密貨幣首次發行。募集人(募集機構)向外界披露標的項目信息和發行的代幣數額、價格、支付方式。參與者以法幣或者比特幣、以太坊等“數字”貨幣購買代幣,代幣可在地下或交易平臺交易。投資者靠代幣升值賺錢。但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由于處在法律監管的邊緣,目前ICO行業魚龍混雜,投資者需擦亮眼睛,仔細辨別。
“光速”募資新方法
與IPO相比更簡便,與眾籌相比效率更高,近期ICO這種融資方式大熱:一個小時,1600比特幣(價值約2700萬元人民幣)的“數字”貨幣落袋……這是國內某數字貨幣機構最近ICO的成績。而今年6月12日,Bancor Foundation三小時內籌集價值1.53億美元的以太幣。國內千萬人民幣級別的ICO也不罕見,2017年6月SIGMA一個月也募集到價值8000萬元的以太坊。
ICO源起以太坊一個開源的智能合約平臺,類似一個區塊鏈項目超市。投資者可以參與超市內任何一個項目,以太坊、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為平臺指定的支付方式。以太坊上的區塊鏈項目越多,使用以太幣的人越多,以太幣的價值就越高,其價格越可能上升。
國家互聯網金融技術分析平臺7月25日發布的《2017上半年國內ICO發展情況報告》稱,2017年以來,我國通過公開平臺完成的ICO項目累計融資規模達63523.64比特幣、852753.36以太幣以及部分人民幣與其他虛擬貨幣。以2017年7月19日零點的價格換算,折合人民幣總計26.16億元。6月以來ICO的項目增速顯著,6月上線項目27個約為今年前五個月之和。
2014年8月至9月,Vitalik Buterin以太坊ICO募得約1840萬美元的“數字貨幣”。隨著以太坊上接入項目增多,以太坊認可度提升。ICO時2000個以太坊換一個比特幣,而當時比特幣約400美元一枚。面世不足兩年,以太幣價格上漲超過1000倍。在以太坊賺錢效應下,不少項目在ICO時將以太坊的案例寫進了白皮書。
對于ICO的大熱,國外知名數字資產公司String LabCEO Tom Ding表示,ICO門檻較低,是少數中低收入者可參與的投資項目。而據了解,國內的ICO資金多分散。某位剛剛完成約8000萬元人民幣ICO的機構負責人說,他的項目中每位投資者平均出資約2萬元人民幣。
魚龍混雜
隨著ICO大熱,各種“數字貨幣”項目混跡其中。業內人士稱,目前國內的ICO相對混亂,急需監管規范。
記者近日接觸了一個“數字貨幣”項目發現,該數字貨幣為6.1元每枚,只能通過推薦人購買,購買成功后也可作為推薦人,從后來的投資者購買中獲得收益。項目方和投資者不簽訂合同,購買成功后獲得一個會員號,依此可登陸項目相關系統查詢管理自己的賬戶。該項目在網絡宣傳中稱該幣只漲不跌。記者詢問相關負責人項目怎么盈利時,該負責人回應稱:“有人玩肯定就能賺錢。”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此類承諾收益且依據發展下線盈利的項目,大概率是混跡于ICO或“數字貨幣”之中的傳銷項目。隨著數字貨幣ICO大熱,混跡其中的疑似傳銷項目越來越多。2017年6月6日,公安部工作組將“五行幣”系列傳銷組織頭目宋密秋從印尼緝捕回國,而“五行幣”一案被列為2016年十大傳銷案件之一。
監管和投資者教育亟待加強
SIGMA項目負責人亓兵表示,ICO提升了區塊鏈項目的融資效率,對區塊鏈行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OKcoin幣行分析師認為,對于初創的區塊鏈公司,ICO提升了其存活概率。不過鑒于目前ICO混亂局面,業內人士呼吁監管跟進,相關方加強投資者教育。
知名比特幣人士龔鳴表示,大多數人并沒有能力辨別ICO項目的質量,有些問題也不適合用區塊鏈技術解決。
龔鳴認為,投資者可從四個方面鑒別ICO項目質量:首先募資方需要保證在一定的時間內市面流通的代幣是限量的-無限量供應的代幣缺乏升值基礎。其次募資方披露的項目信息應該是真實、完整的,不完整的信息應該引起警惕。第三,對于投資者來說,ICO的收益源于“代幣”的廣泛使用,而這具備很大的不確定性。國內的主流交易平臺okcoin幣行、火幣網、比特幣中國等,對于上什么樣的幣有篩選標準。而如果不能上線交易平臺,幣的流動性受限,價格或受影響。ICO是一種高風險投資工具,募資方不應該向投資者承諾收益。第四,除了項目本身項目團隊的技術能力、人員背景等信息也間接提示了項目質量。
目前全球監管者對ICO這一新鮮事物均處于探索階段。7月25日,美國證交會將一例ICO認定為“證券投資邀約”。分析人士表示,如果將ICO認定為證券投資邀約,相應得ICO方相應的項目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開始募資。這或許要求后續監管跟進相關項目篩選標準。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日前表示,鑒于ICO處于法律監管的邊緣,從制度建設出發,應該盡快在法律上給予ICO一個說法,對ICO實施沙箱監管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
姚前認為,在探索監管的同時應該提高投資者教育。ICO投資者保護需要監管有所作為。但從長遠來看,根本上還需要投資者自身的成熟,包括具備專業的知識、穩定的情緒和理性的認知等,姚前表示。
(作者:吳娟娟,來源:中國證券報,原標題:ICO高燒 新“募資神器”藏風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