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30 22:30:1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編輯 吳永久
沒有資本金就沒有未來。為了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不被淘汰,各家券商近年來在融資方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中小券商更是想盡了方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歸納出中小券商股權融資的幾大法寶:第一種,A股IPO是首選,已經在A股上市的就搞增發或配股。第二種,先謀求去港交所上市。第三種,先借道新三板。第四種,未上市的找到“金主”進行定增。
第一種:A股IPO
作為和A股市場關系最緊密的服務者,中小券商融資的第一選擇,當然是A股IPO。
去年12月以來,短短八個月時間,華安證券、中原證券、中國銀河和浙商證券先后在A股市場上市。除了中國銀河為凈資本規模排名前十的老牌央企外,其余三家均為區域性券商——華安證券老家在安徽合肥,中原證券在河南鄭州,浙商證券在浙江杭州。另外,目前財通證券已經過會,公司擬在上交所發行不超過10億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23.64%。湘財證券、南京證券、中泰證券、國聯證券、華林證券、天風證券、華西證券、紅塔證券等也在排隊沖刺。
每一家券商在說A股IPO對自己的影響,語句都幾乎如出一轍。以下是紅塔證券的說法:
圖片摘自紅塔證券招股書申報稿第452頁
歸納起來,就是:募集資金可以補充資本金;然后打通了經營與資本市場的通道,為未來發展提供了資金保證,提升了知名度。因此“影響深遠”。
而券商在上市后較短時間就開始再融資一度成為市場默認潛規則——如第一創業去年5月成功登陸中小板,但是IPO只募集資金23億元。五個月以后,即2016年10月,公司便提出了配股融資不超過80億元的方案。不過,由于今年2月證監會出臺再融資新規,第一創業終止了此項配股發行。
山西證券則在2010年上市后,分別于2013年和2016年兩次成功完成增發。兩次一共再融資48.47億元,超過了首發31.18億元的融資金額,三次股權融資一共獲得資金79.66億元。山西證券凈資本已經從上市前2009年年底的17.44億元上升至2016年底的98.41億元(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增加了80.97億元,與三次股權融資金額基本相當。它的凈資本行業排名從第59名上升至43位。
第二種:先登陸港交所
A股IPO排隊公司數量較多,這個問題常常困擾許多擬上市公司。未上市券商也常常面臨這個問題。所以,此路塞車,換條路走也成了一些券商們的選擇。
這時候,港交所往往成了券商們的第一選擇。如今年A股上市的中原證券和中國銀河,其實確切的說,它們早已發行過H股——中原證券在港交所名字叫“中州證券”,2014年6月25日在港交所掛牌。中國銀河在2013年本想同步實現“A+H股”上市,但最終因市場環境放棄,2013年5月成功實施H股IPO,并在2015年4月成功實施H股定增,募資近200億元。此后,中原證券和中國銀河,都成功回歸了A股。
恒泰證券也已經去了港交所上市。這家注冊地在內蒙古的小券商很早就計劃A股IPO,并在內蒙古證監局備案進入上市輔導。但是,由于等不及A股IPO,恒泰證券轉至香港,2015年10月正式發行,H股名字為“恒投證券”。
從過往歷史經驗來看,由于多年來,A股普遍較H股溢價情況存在,且港股并沒有炒新股的傳統,市場不好的時候,券商H股IPO往往募集資金并不理想——如中州證券和恒投證券均以招股區間下限定價,中州證券公開發售部分一手中簽率達到100%,且上市首日就破發。恒投證券情況相似,公開發售部分在香港也沒有得到足額認購,有效申請只相當于香港公開發售可供認購的16%,最終凈募資金只有13.076億港元,未達到設想的15.37億~16.86億港元的規模。
第三種:先借道新三板
新三板作為全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券商們在為新三板提供服務的同時,一些券商自己也跑去掛牌——如已經宣布擬IPO的湘財證券和南京證券,本來就是新三板掛牌券商。
和A股IPO的慣例不同,許多新三板公司掛牌就單單只是掛牌,募集資金并未成為一個必然選項。但是掛牌后進行融資,是許多公司的必然動作。一些券商也不例外。
如2014年8月1日掛牌新三板的聯訊證券。它是一家注冊地在廣東惠州的小券商。現在它已經屬于創新層,有多達55家做市商。
聯訊證券掛牌的時候,新三板還未進入2015年上半年的瘋狂期。它在掛牌后,一次以每股1.40元的價格募集資金10億元,一次以每股1.46元的價格募資27.91億元。
2013年年底,聯訊證券凈資本不足5億元,但在經過新三板掛牌后兩次增資擴股,它的凈資本在2016年年底已經達到了48.11億元,市場排名第65位。
此外,南京證券在新三板掛牌同時實施了定增,成功募集資金34.44億元。它在基礎層實施協議轉讓。
對于中小券商來說,在預計A股IPO進度遲緩的情況下,先掛牌新三板,就可以做兩手準備,如果新三板的市場環境較好,則也可以等待一個良好的時機進行融資,從而擴大自己的規模。另外,由于流動性問題,新三板大多數時候較A股有所折價,對于一些長期資金而言,也具有吸引力——比如目前股價才每股1.64元的聯訊證券,在A股市場,券商股只有一塊多股價基本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第四種:自己找“金主”
最后一種,則是一些未上市的中小券商,在預感到其他各種渠道可能會存在一些阻礙的時候,選擇自己找“金主”。
網信證券,目前是國內凈資本最小的券商。2016年年底,它的凈資本只有5.72億元。
而這還是經過了多次增資擴股的結果——它的前身是沈陽市國庫券流通服務公司,2003年更名為誠浩證券。
這么小的一家券商,并未通過A股、H股或者新三板融資。公開資料顯示,它曾在2015年7月實施過一次增資擴股,那次以后,注冊資本才增加至5億元,并在2015年11月更名為網信證券。
目前,網信證券的股東一共有三個:聯合創業集團出資2.78億元,沈陽恒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出資2.11億元,沈陽恒信租賃有限公司出資1048.4萬元,出資比例分別為55.61%、42.29%和2.10%。
但是,網信證券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截至2016年年底,它有著2 家分公司和 41 家證券交易營業部;證券投資、固定收益類業務都有;2016 年公司投行業務還先后取得承銷與保薦業務資格、新三板主辦券商推薦等資格。
在此背景下,只有幾億元的凈資本肯定是不夠的——于是,在2016年年報中,網信證券指出:“公司的發展落后于行業發展,經紀業務、證券投資業務和固定收益業務仍然是貢獻利潤的主要來源,資產管理業務和投資銀行等創新業務還處于起步階段,盈利能力較弱。”
因此,網信證券明確指出,2017年公司將再次開啟新一輪的增資擴股工作,補充資本金,力爭使資本規模和公司業務發展相匹配,做大做強公司規模,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
小券商們募資運用往往會有所側重
但是,對于中小券商們來說,融資只是第一步。融資后,如何能夠充分利用資金,帶動公司發展,并為股東們帶來回報,這是一個更為復雜的課題。
某券商業內人士指出,對于中小券商而言,它們在融資,大券商也會融資。大券商往往比小券商們可以融得更多資金。這是一場又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目前為止,A股券商IPO募資之冠由國泰君安保持——2015年,它成功募資300.58億元。華泰證券今年5月拋出的定增計劃,擬募集資金上限也達到了260億元。
因此,有時候,對于中小券商而言,如何利用手中有限的資金,做出更多的事情,變成一道選擇題。
如恒投證券在2015年H股上市的時候就表示,約50%的募集資金將用于為兩融及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提供資金,以及發展網上資本中介業務,另有30%用于發展新三板做市業務及收購新三板報價公司的庫存股份。
而本次南京證券IPO招股書申報稿中,就明確提出募集資金重點使用方向有六個,并將根據市場環境變化而調整:第一,促進證券經紀業務的發展和轉型升級;第二,擴大融資融券等資本中介和資本業務投入;第三,促進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和做大做強;第四,加強研究部門基礎數據庫和招攬高素質人才;第五,增加對信息技術建設的投入;第六,加大對子公司的投入。
而上述券商人士就表示,但凡券商獲得全牌照,都不會放棄某一業務,因為券商各大業務之間本身就存在協同作用。但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中小券商就算是圈到了錢,也往往會有側重,選擇在某些特定領域突圍更為現實。當然,還是那句話,對于券商來說,沒有錢就沒有明天,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先有了錢再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