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 2017-08-02 11:31:35
網絡募捐是民間公益和慈善的一種有益探索和補充,需要各方以包容的心態給予它一定的發展空間,同時從立法、行政等多個角度,加強對網絡募捐的規范,使之趨利避害,真正為民行善。
民政部近日公布了從8月1日起實施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技術規范》、《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管理規范》兩項推薦性行業標準。新規強調,在募捐平臺上進行募捐的主體應是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其他組織、個人包括平臺本身沒有公開募捐資格。(見7月31日《北京青年報》)
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網絡募捐成為民間公益慈善的新陣營。網絡募捐門檻低、傳播快、影響大、互動強、效率高,可以讓募捐者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救助。然而,相關負面新聞頻現媒體,讓網絡募捐受到不少非議。如今民政部出臺行業標準規范網絡募捐平臺,明確“不得發布個人募捐”,是及時糾偏。
事實上,根據我國《公益事業捐贈法》規定,只有“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事業單位”可依法接受捐贈,但網上眾多募捐活動都是以私人、家庭或志愿者的名義進行,并未取得合法的募捐主體資格。在身份模糊、監管不力的情況下,網絡募捐面臨著“信任危機”。近期一項調查顯示,僅有28.5%的受訪者信任網捐中的慈善組織或募捐個人,62.4%的受訪者擔憂在網絡募捐中存在詐捐、騙捐的潛在風險。而不久前一名女嬰不幸身患重病,其父母在朋友幫助下發起眾籌籌集醫藥費,短時籌得近15萬元,但女孩離世后,其母親在朋友圈曬起了出國旅游照片。如果這種“募捐救女”變成“募捐旅游”的事多了,人們對網絡募捐難免有所質疑。
網絡募捐是民間公益和慈善的一種有益探索和補充,作為一種新生事物,需要各方以包容的心態給予它一定的發展空間,同時從立法、行政等多個角度,加強對網絡募捐的規范,使之趨利避害,真正為民行善。
個人不得募捐,僅是規范網絡募捐第一步。此外,網絡慈善相關立法可以更加規范完備,讓網絡募捐更有序、有效、有力。同時,對網絡募捐的主體資格設定必要門檻,給予合乎條件的公益性社會團體或事業單位必要的募捐主體地位,對參與網絡公益募捐的行為進行準確定性和定位。再者,不管是網絡募捐主體,還是受助對象,均要公開善款使用情況,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只有網絡募捐安全可靠,真正讓受助者獲益,才能傳遞公益慈善理念,營造關愛互助的良好社會風尚,使網絡慈善贏得更多人的信賴與支持。
來源:工人日報 記者:張西流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