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美國正式對中國發起301調查,背后有幾個意思?

瞭望 2017-08-19 11:05:02

新華社今早最新消息,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18日宣布,美國正式對中國發起“301調查”,此舉已引發各界對美國采取單邊行動損害中美經貿關系的擔憂。

此前的8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行政備忘錄,授權萊特希澤針對所謂“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發起調查,調查的重點在中國企業是否“涉嫌侵犯美國知識產權和強制美國企業作技術轉讓,以及美國企業是否被迫與中方合作伙伴分享先進技術”等議題。

根據“301條款”,美國可以對它認為是“不公平”的其他國家的貿易做法進行調查,并可與有關國家政府協商,最后由總統決定是否通過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停止有關協定等措施進行報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曾頻繁使用該工具以應對與日韓之間的貿易摩擦,近年來該條款主要在其特別修正案下應用于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WTO條款之外的部分。

美揮大棒有三重原因

雖然之前多次重申要實施“美國優先”的貿易保護政策,但特朗普就任總統以來,中美在貿易層面已達成了一系列協議:5月12日,經過多輪磋商,中美共同發布《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早期收獲》;中美領導人海湖莊園會晤之后,中美雙方積極推動了“百日計劃”,并取得重要進展;7月,兩國又舉行中美全面經濟對話,商討“一年計劃”等。

中美關系似乎行駛在良性互動的快車道上,那么美國此時欲對中國開展“301調查”,原因何在?

首先是目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活躍,特朗普政府希望借此兌現“美國優先”的競選承諾。自競選之初特朗普便反復強調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認為美國在中美貿易中持續遭受貿易、就業、制造業損失,以此佐證對中國抬高貿易門檻的緊要性。根據美國商務部單方面數據,2016年來自中國的貿易逆差占美國總貿易逆差的47%,中國因美方這一統計成為美國首要貿易逆差國。特朗普從競選時就一直強調“美國優先”,盡管中美貿易談判“百日計劃”已有部分早期收獲,但中美在一些事項上仍存分歧,特朗普有意運用自己握有主導權的具有威懾力的便捷經濟外交工具,來兌現自己的競選承諾。

第二,國內施政頻頻受阻,特朗普被迫在對外經貿問題上尋求“突破”,轉移國內政治焦點。因美國政治極化和社會分裂,特朗普上任以來實施的退出《巴黎協定》、“禁穆令”等政策屢遭質疑,推行的醫改、稅改、年度預算等重要立法議程也一再延期。國內政策的屢屢受挫正在壓縮白宮的施政空間,削弱白宮的掌控力。特朗普僅執政半年,其36%的民意支持率已達20世紀以來美國總統同期支持率新低,他所遭遇的建制派精英集體抵制程度在美國歷史上更是罕見。凡此種種,成為特朗普拿起美國20年棄置不用的“301條款”貿易保護撒手锏的重要背景,針對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特朗普又可以延續競選時的戰斗風格,繼續調動選民基本盤的熱情了。

第三,尋求談判籌碼和要價。美國國內的混亂僵局使得政府在尋求公平貿易方面底牌不多,而在談判前頻頻釋放煙霧彈是特朗普政府的慣用手法,這種要價行為幾乎可以視作其特色對話機制的一部分。如美國政府為爭取在對中談判中要價更高,曾接連炒作“對臺武器銷售”、“WTO經濟制裁”等。有分析認為,現階段美國的期望要價是讓中國解除企業對外投資的管理政策,這也是其不斷加碼、不斷升級對中國貿易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特朗普通過“301”貿易調查劍指中國,可以最大化地向美國選民顯示其努力開拓海外市場、為美國人爭取就業機會的形象,因而不排除政治表演性因素,加之“301調查”時間跨度較長,最終結果充滿變數。

不過,鑒于政治支持的流失程度與尋求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支持的內在沖動成正比,特朗普未來的貿易保護主義沖動可能增強,中美經貿關系可能會更多受此影響。

真實影響有多大?

至于影響大小,應有理性判斷。回顧特朗普執政以來美國對華貿易立場可知,由于經濟團隊核心成員都有從商經歷,特朗普之前對華的口頭強硬,最終都轉向了貿易協商途徑。其在涉華經貿問題上較為謹慎的態度,使得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貿易中取得的雙邊成果,已成為其新貿易戰略的標桿。這一背景下啟動的301調查,不能排除美國尋求談判議價籌碼的意圖。

值得注意的是,需警惕美國“301調查”帶來的連帶效應,謹防其他國家參照美國提出相應法案,中國對此應早做準備。

首先,中方對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應有所預期,早有防范。自競選以來,特朗普一直將美國自身的問題歸咎于中國,通過攻擊中國博取國內民粹主義支持。他曾將中國視為匯率操縱國,要對中國產品征收45%的進口關稅。雖為競選口號,但消除貿易逆差和解決知識產權問題均是特朗普在競選時期的承諾,其落實情況直接關乎他在本任期之后能否連任,因此從“百日計劃”到“知識產權調查”,特朗普的核心訴求一直穩定,對華強硬也是其政策必然。

對于美國發動單邊主義貿易保護應保持警醒,做好應對準備:一方面,“301條款”的實施受WTO的制約,一旦美國突破WTO法律底線,中國將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對此,中國應作好各方面的預案和調查,保留反制權利積極應對。另一方面,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大方向上中美兩國不存在根本分歧,對中國展開“301條款”調查,既不利于問題的解決,也無助于尋找更為有效的解決之道。

美國對中國的知識產權橫加指責由來已久,20世紀90年代,美國曾多次就該問題對中國發起調查和談判。在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表的2017年度“特別301條款”報告中,中國被列為“重點觀察國”名單的第一位,指責中國在投資領域的市場準入方面存在技術轉讓壁壘等。截至2016年底,中美兩國已完成第31輪磋商,但特朗普上臺后對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的擱置,表明其對重新建立所謂“符合美國利益的公平投資規則”似乎準備不足。而本次調查不是針對傳統行業,也非單一產品,知識產權的產業覆蓋面寬泛,更涉及產業發展的未來,由此可以看出美方對規則主導權的重視程度。

貿易霸權思維不可取

美國欲對中國進行“301”貿易調查,折射出特朗普奉行的“美國優先”單邊主義,即傾向于放棄多邊體制的國際秩序而以美國標準來解決問題,體現了美國一貫的貿易霸權思維。美國開啟對中國的“301調查”不僅是利益爭端,亦是制度爭端,是以美國標準來衡量貿易得失的攻擊性的單邊主義。

當此全球化逆動之際,全球治理正面臨難以凝聚共識、缺乏治理工具、治理效率低下等困境。作為全球治理規則的領導者,美國正逐漸從中收縮。一方面其憑借全球化及全球治理中積累的實力,認為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不會出現顛覆性革命;另一方面,受國內民粹主義影響的特朗普政府,對美國領導全球治理的意愿并不強烈。

面對利益交織的全球性問題,全球治理有賴于G20平臺、WTO機制、金磚合作等多邊運行機制。這不是某個國家或國際組織所供給的公共產品,而是各國發展與合作的共同需求。特別是中美這樣的經貿大國,在關鍵時刻和重要問題上,更需凝聚共識,堅定不移地支持和加強多邊經貿制度和國際規則,使共同參與、協商合作、包容開放成為全球治理的常態。

(來源:瞭望微信公眾號OutlookWeekly1981 屠新泉、婁承蓉)

 

責編 曾建輝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美揮大棒有三重原因 雖然之前多次重申要實施“美國優先”的貿易保護政策,但特朗普就任總統以來,中美在貿易層面已達成了一系列協議:5月12日,經過多輪磋商,中美共同發布《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早期收獲》;中美領導人海湖莊園會晤之后,中美雙方積極推動了“百日計劃”,并取得重要進展;7月,兩國又舉行中美全面經濟對話,商討“一年計劃”等。 中美關系似乎行駛在良性互動的快車道上,那么美國此時欲對中國開展“301調查”,原因何在? 首先是目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活躍,特朗普政府希望借此兌現“美國優先”的競選承諾。自競選之初特朗普便反復強調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認為美國在中美貿易中持續遭受貿易、就業、制造業損失,以此佐證對中國抬高貿易門檻的緊要性。根據美國商務部單方面數據,2016年來自中國的貿易逆差占美國總貿易逆差的47%,中國因美方這一統計成為美國首要貿易逆差國。特朗普從競選時就一直強調“美國優先”,盡管中美貿易談判“百日計劃”已有部分早期收獲,但中美在一些事項上仍存分歧,特朗普有意運用自己握有主導權的具有威懾力的便捷經濟外交工具,來兌現自己的競選承諾。 第二,國內施政頻頻受阻,特朗普被迫在對外經貿問題上尋求“突破”,轉移國內政治焦點。因美國政治極化和社會分裂,特朗普上任以來實施的退出《巴黎協定》、“禁穆令”等政策屢遭質疑,推行的醫改、稅改、年度預算等重要立法議程也一再延期。國內政策的屢屢受挫正在壓縮白宮的施政空間,削弱白宮的掌控力。特朗普僅執政半年,其36%的民意支持率已達20世紀以來美國總統同期支持率新低,他所遭遇的建制派精英集體抵制程度在美國歷史上更是罕見。凡此種種,成為特朗普拿起美國20年棄置不用的“301條款”貿易保護撒手锏的重要背景,針對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特朗普又可以延續競選時的戰斗風格,繼續調動選民基本盤的熱情了。 第三,尋求談判籌碼和要價。美國國內的混亂僵局使得政府在尋求公平貿易方面底牌不多,而在談判前頻頻釋放煙霧彈是特朗普政府的慣用手法,這種要價行為幾乎可以視作其特色對話機制的一部分。如美國政府為爭取在對中談判中要價更高,曾接連炒作“對臺武器銷售”、“WTO經濟制裁”等。有分析認為,現階段美國的期望要價是讓中國解除企業對外投資的管理政策,這也是其不斷加碼、不斷升級對中國貿易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特朗普通過“301”貿易調查劍指中國,可以最大化地向美國選民顯示其努力開拓海外市場、為美國人爭取就業機會的形象,因而不排除政治表演性因素,加之“301調查”時間跨度較長,最終結果充滿變數。 不過,鑒于政治支持的流失程度與尋求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支持的內在沖動成正比,特朗普未來的貿易保護主義沖動可能增強,中美經貿關系可能會更多受此影響。 真實影響有多大? 至于影響大小,應有理性判斷。回顧特朗普執政以來美國對華貿易立場可知,由于經濟團隊核心成員都有從商經歷,特朗普之前對華的口頭強硬,最終都轉向了貿易協商途徑。其在涉華經貿問題上較為謹慎的態度,使得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貿易中取得的雙邊成果,已成為其新貿易戰略的標桿。這一背景下啟動的301調查,不能排除美國尋求談判議價籌碼的意圖。 值得注意的是,需警惕美國“301調查”帶來的連帶效應,謹防其他國家參照美國提出相應法案,中國對此應早做準備。 首先,中方對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應有所預期,早有防范。自競選以來,特朗普一直將美國自身的問題歸咎于中國,通過攻擊中國博取國內民粹主義支持。他曾將中國視為匯率操縱國,要對中國產品征收45%的進口關稅。雖為競選口號,但消除貿易逆差和解決知識產權問題均是特朗普在競選時期的承諾,其落實情況直接關乎他在本任期之后能否連任,因此從“百日計劃”到“知識產權調查”,特朗普的核心訴求一直穩定,對華強硬也是其政策必然。 對于美國發動單邊主義貿易保護應保持警醒,做好應對準備:一方面,“301條款”的實施受WTO的制約,一旦美國突破WTO法律底線,中國將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對此,中國應作好各方面的預案和調查,保留反制權利積極應對。另一方面,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大方向上中美兩國不存在根本分歧,對中國展開“301條款”調查,既不利于問題的解決,也無助于尋找更為有效的解決之道。 美國對中國的知識產權橫加指責由來已久,20世紀90年代,美國曾多次就該問題對中國發起調查和談判。在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表的2017年度“特別301條款”報告中,中國被列為“重點觀察國”名單的第一位,指責中國在投資領域的市場準入方面存在技術轉讓壁壘等。截至2016年底,中美兩國已完成第31輪磋商,但特朗普上臺后對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的擱置,表明其對重新建立所謂“符合美國利益的公平投資規則”似乎準備不足。而本次調查不是針對傳統行業,也非單一產品,知識產權的產業覆蓋面寬泛,更涉及產業發展的未來,由此可以看出美方對規則主導權的重視程度。 貿易霸權思維不可取 美國欲對中國進行“301”貿易調查,折射出特朗普奉行的“美國優先”單邊主義,即傾向于放棄多邊體制的國際秩序而以美國標準來解決問題,體現了美國一貫的貿易霸權思維。美國開啟對中國的“301調查”不僅是利益爭端,亦是制度爭端,是以美國標準來衡量貿易得失的攻擊性的單邊主義。 當此全球化逆動之際,全球治理正面臨難以凝聚共識、缺乏治理工具、治理效率低下等困境。作為全球治理規則的領導者,美國正逐漸從中收縮。一方面其憑借全球化及全球治理中積累的實力,認為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不會出現顛覆性革命;另一方面,受國內民粹主義影響的特朗普政府,對美國領導全球治理的意愿并不強烈。 面對利益交織的全球性問題,全球治理有賴于G20平臺、WTO機制、金磚合作等多邊運行機制。這不是某個國家或國際組織所供給的公共產品,而是各國發展與合作的共同需求。特別是中美這樣的經貿大國,在關鍵時刻和重要問題上,更需凝聚共識,堅定不移地支持和加強多邊經貿制度和國際規則,使共同參與、協商合作、包容開放成為全球治理的常態。 (來源:瞭望微信公眾號OutlookWeekly1981屠新泉、婁承蓉)
美國正式對中國發起301調查 背后有幾個意思?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