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3 19:19:03
3000萬名卡車司機完成了中國76%的貨運量,永遠在路上的他們的故事重復、平淡、辛苦與風險并存,很少被人關注。
但是現在,互黑、互撕、派臥底……這樣的商戰大戲頻繁上演,卻是為了爭奪卡車司機這個群體,主角貨運物流的電商平臺。
日前,互聯網貨運物流平臺兩大巨頭,貨車幫與運滿滿之間“江湖恩怨”被相繼曝光。先是運滿滿狀告貨車幫非法侵害其計算機系統并盜取其貨源信息六千余條,然后有媒體發現,早在去年11月貨車幫就曾狀告運滿滿,指責其員工對貨車幫的大量用戶,使用電話騷擾軟件進行騷擾及辱罵。
隨著貨車幫與運滿滿商戰不斷升級,互聯網貨運物流產業開始被更多人關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當前該行業資本爭奪激烈,商戰不斷上演,貨車幫與運滿滿之間的官司爭斗只是冰山一角。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駱一帆
每經記者 駱一帆 每經編輯 段思瑤
商戰背后實為資本爭奪?
根據《財經》雜志報道,今年1月,運滿滿向南京市公安局雨花臺公安分局舉報,稱遭競爭對手貨車幫非法入侵系統竊取貨源信息,雨花臺分局已立案偵查。
緊接著,劇情反轉。有媒體報道,早在去年11月,貨車幫就曾向貴陽市公安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舉報,稱運滿滿的員工通過“呼死你”電話騷擾軟件對貨車幫大量用戶進行電話騷擾,并附有立案決定書的圖片。
對于上述消息,貨車幫與運滿滿均認為系對手惡意競爭行為。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了上述兩家公安分局。南京雨花臺分局方面表示,今年1月,運滿滿確實有向分局舉報,但案件細節目前不便對外公開;而貴陽市開發區分局方面表示,對上述案件并不清楚。
事實上,從兩家企業的舉報時間可發現,兩起事件并非近日發生。對此,一位消息人士表示,現在這個時間點才曝光,跟雙方的融資可能有很大關系,或是希望在融資的當口借對手的負面消息來影響投資人決策。
上述知情人士進一步表示,除了互相舉報外,從去年開始雙方已在網絡宣傳上有過多次交鋒。與此同時,兩家企業的融資節奏也在持續加快。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貨車幫共完成5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產業共贏基金、百度資本、國際金融公司(IFC)等機構,融資金額總計達3.71億美元。
8月17日,貨車幫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貨車幫又有最新一輪融資動作,已獲得B++輪5600萬美元的融資。
而運滿滿方面,則是從2013年開始融資,截至去年底共完成6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資本、光速中國、云鋒基金等機構,總金額也達到數億美元。
“投資人就那么多,所以目前雙方都在盡力爭取資本市場的青睞。”上述知情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老大”與“老二”之爭
貨車幫與運滿滿之間的爭斗不斷升級,與我國物流市場規模逐步增大,“錢”景誘人密切相關。
記者通過整理多家統計機構數據了解到,目前,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年物流運輸費用可達1.6萬億美元,其中公路物流費用約占75%,達1.2萬億美元,為美國市場的近兩倍。
與巨大的公路物流市場相對應的是,我國高度碎片化的公路運輸體系。目前,我國約有貨車司機3000萬人,其中個體司機占比達到90%,相比之下,美國僅有280萬名貨車司機,且個體司機占比小于40%。不僅是貨運司機,我國在貨源信息方面也十分零散,集中度低,這大大制約了公路物流效率的提高。
數據顯示,我國貨車空載率為40%,這意味著,近半數時間,貨車都是進行的空載運營,而貨主尋找貨物的平均時間在3~5天。
物流行業巨大的市場規模與相對不高的運營效率形成強烈反差,在此背景下,互聯網物流平臺應運而生。
一位互聯網物流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貨車司機往往送完一趟貨后,返程還需載貨以提高運輸效率,由于貨源并不好找,因此信息中介成為司機的一大選擇。隨著互聯網時代來臨,互聯網物流平臺逐漸取代了傳統的貨物中介。
據了解,互聯網物流從2010年開始陸續發展,發展時間并不長,除貨車幫與運滿滿外,還有傳化路鯨、福佑卡車、羅計物流等多家企業也在經營類似互聯網貨運業務,但規模相對較小,當前市場基本形成了貨車幫、運滿滿兩強對抗的競爭格局。
一位內蒙古貨運司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兩家企業均有各自的“優勢區域”。如貨車幫的“優勢區域”在西北地區,運滿滿則在華東。雙方平臺對貨源發布采取二選一的模式,即貨主發布貨源信息只能在兩個平臺中選取其一進行發布,即使不在一個手機上也不行,平臺會根據注冊信息進行對比。
記者了解到,兩大平臺在自己的“優勢區域”中市場占有率更大、用戶數量更多,因此這些區域的貨主為使貨物盡快發出,也就只能二選一進行信息發布。
在此背景下,貨車幫與運滿滿作為目前行業內最大兩家互聯網貨運信息平臺,為了盡可能的擴大市場占有率,在各個方面都進行著“明爭暗斗”。
平臺方尚未實現盈利
貨車幫與運滿滿“官司”不斷,也與互聯網貨運物流行業尚在發展初期,并不能很好地將市場規模直接轉化為利潤有很大關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貨車幫與運滿滿兩大平臺均是免費使用,也都尚未實現盈利。
正如此前的移動出行和互聯網O2O行業一樣,企業先期的市場導入往往需要“燒錢”,用優惠手段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進而通過規模擴大來打造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貨車幫的一位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貨車幫希望打造一個以車貨匹配為基礎的O2O閉環,即以貨運信息發布平臺為主,延伸至車輛維修、ETC業務、保險、車輛銷售等服務項目。
上述貨車幫負責人指出,企業通過貨運信息平臺可大量掌握司機貨運信息,這為業務延伸提供了可能。隨著用戶數量增多與粘性增強,未來平臺在提供貨運信息的同時,完全可以針對貨運司機可能面臨的車輛維修、車輛保險等問題提供服務,而平臺也會從這個閉環中獲得巨大利潤。
據了解,目前,貨車幫、運滿滿均處于商業模式打造初期,閉環還未打造完畢。以貨車幫為例,目前,其主要業務為貨運信息發布與ETC兩大業務,其中ETC業務截至今年7月底,累計發卡量超過100萬張,日充值金額超過9000萬元。
在ETC業務基礎上,貨車幫拓展“貨車幫白條”小額信貸業務,即平臺先墊付過路費,車主收到運輸費后再進行償還,截至2017年7月底,貨車幫金融白條累計放款15億元。
上述貨車幫負責人告訴記者,ETC白條業務,其利率比銀行貸款利率略高,但對司機來說,通過該業務獲得小額信貸十分方便快捷,所以平臺可通過該業務獲取利潤。
而在貨運信息方面,兩家平臺盡管尚屬免費階段,但從盈利模式角度看,長期免費可能性不大。
河南的一位貨運司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際上,平臺的運營模式和傳統的貨運信息中介類似,只是搬到線上而已,因此平臺收取“信息費”可能是必然選擇。
事實上,以前司機通過貨車幫和運滿滿這類平臺尋找貨物,會被收取一定費用,但費用不多,如貨車幫大約每年收120元。或許是因為競爭激烈原因,從今年開始兩家平臺已不收取任何費用,但隨著用戶數量與粘性增加,再重新收取“信息費”也有這個可能,并且價格可能也會比以前高。
雖然目前平臺方對司機并不收取費用,但同樣引來詬病。上述貨運司機稱,現在通過平臺聯系到的不一定是貨主,很有可能是線下的信息中介,如果是這種情況,信息中介會根據貨運情況抽取50~200元不等的“信息費”。
由此來看,互聯網物流行業仍存在需要改進之處,對運營企業來說,完善服務體系,真正提高物流效率,比互相爭斗更重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